不过,我倒是可以稍微传达一下被破坏的一方的看法。
比方说有一家人,父母亲都是社会上的优秀人士,孩子只要听父母的话乖乖学习,或是见到人时知道讲礼貌,父母都会夸奖他。可是,孩子但凡做一点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玩泥巴,都会被父母斥责说“太脏了快停下”。别说是玩泥巴,就算是那些别的孩子都会做的再寻常不过的事,只要稍微超出父母设立的框框,都会被勒令禁止。一旦犯了规,就要尝尽冷漠忽视的滋味。
在外人看来,这家父母与孩子之间恐怕是异常出色的亲子关系,父母对此似乎也是确信不疑。可孩子却会觉得有个什么地方,让他觉得别扭。孩子会感到缺了点什么,觉得有什么怪怪的,可又说不出来那个“什么”到底是什么。的确,那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且在这种时候,父母不会觉得自己正在把孩子逼向绝境,而是认为自己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孩子。
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而进行的“大开发”,就会令孩子心中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加,孩子们就开始通过非言语的方式传达信号。我想,能够抓住这些信号,对大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双生子爬楼梯]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是对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等学科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实验。
儿童的发展,到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还是通过提前训练去开发的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格赛尔选择了一对身高、体重、健康状况等都完全一样的双胞胎婴儿,想试试看,对其中一个婴儿进行提前训练,是不是能让他更快更好地学会爬楼梯。
从出生后48周开始,格赛尔就让受训的婴儿T每天花10分钟时间学习爬楼梯。在学习的过程中,T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来继续等艰苦的过程。经过了6周的“魔鬼训练”,T终于在54周大的时候,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另一位婴儿C一开始不参加训练,直到他52周的时候,才带着他一起学习爬楼梯。结果,C只用两周时间,同样在54周大的时候,“学会”了自己独立爬楼梯。
C只花了两周时间就赶上了T的水平。而且,在第55周的检测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异。格赛尔认为,这是因为儿童的学习能力取决于生理的成熟,48周时,儿童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甚至大脑成熟度都不够,所以,即使人为地进行提前训练,效果也不一定好。
现在,社会上各种智力开发、潜能开发泛滥成灾,多到让家长觉得不把孩子送去开发一下都不能心安。我觉得,如果不缺钱,哪怕是花钱买个心安,保持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还是请稍微设想一下,经历了反复失败、无论怎么哭闹也不管用、被魔鬼训练的T,和没有怎么经历失败、看到T训练也许还有些心痒好奇、比较轻松就学会技能的C,他们俩谁的自尊水平会更高些,谁的学习兴趣会更大些呢?如果我们想象T和C是更大一些的孩子,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那么刚才的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就更清晰了呢?
去不去开发孩子的潜能,是不是要让孩子学习外语、绘画、乐器、舞蹈……我想,也许不该把目光只是盯在那些“能力”上。如果孩子愿意被开发,愿意去学习,那就叫他去学习当然是最好的。不过即使是这样,也请考虑这样的可能性:也许孩子之所以愿意去,并不是因为想要学会那个能力,而是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时候只盯着能不能有个好结果也是不健康的。
《心的处方笺》京东·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