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几节中探讨了许多和货币有关的问题,相信大家对货币的认识也一定有所加强。那么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还真是个复杂的问题,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位议员格莱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的人还要多。”真的是这个样子,直到今天,不论是马克思也好,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们也好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
货币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4)购买力的暂栖处。(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后面四条应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它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
信用货币是货币形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起经济恐慌和金融混乱,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国家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信用货币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人们对此货币抱有信心是信用货币作为一般交换媒介必须满足的条件。
现在流行一句口头禅,叫“这个世界不缺钱”。事实也确实如此。由于这些年的货币宽松,造成货币大肆泛滥。就算钱包鼓得合不拢,也不会被人当做大款。而货币从金融角度上被定义为:Money is Deb图(货币就是债),说得通俗点就是一种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