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一名银行高层官员批准向一个小型企业人投放10万美元贷款,首先要判断此企业人在未来创造的利润是否足以偿还贷款,也就是说他的企业会在未来创造多少实际利润,具备多少规避合理风险和额外利润创造的能力。通常来讲,银行并不会真的交给企业人10万美元的钞票,后者只需签写一张支票,或者更可能是在其银行账户中登记10万美元的贷款。无论是哪种方式,货币都已经通过简单的账户登记实现了创造。这看上去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但这的确是每个人都要去接受的事实,即使人们并未察觉到这其中蕴含着的大无畏精神。这个企业家会走出银行,花掉这笔钱,在自己的新账户里签写支票:每个人都人尽其责、各有所得。因此新货币的创造实际上就是基于银行创造的债务。这个理念正是造成货币体系领域内诸多批评家误解和愤怒的根源,他们坚称,货币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基于过去可见的某个实物,像黄金那样被积攒起来,而不是基于银行家们对未来的预感和直觉。
这样的体系怎么可能会发挥作用呢?其为何会没有崩溃并引起社会灾难?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信任。人们信任银行(乃至信任美联储)。他们甚至或许还在尚未清楚真正的运行机制时就选择相信银行,相信它一定会审慎且具有先见之明地使用魔法。银行会保证一定会偿还的健全贷款,他们的手里始终会握有足够的货币,以至于每个储户都能永远随时随地在需要时收回其在银行里的存款。
如果贷款发生严重问题或人们开始极不信任银行,储户会立刻赶往银行收回存款,并且直到此时才会发现银行手里的资金原来并不那么充裕。“银行中滚滚流动的资金”通常会在此时原形毕露,于是他们只能用紧锁的大门应对储户的质疑。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银行业恐慌并不为大多数现代美国人所熟知:50年来美国已经再也没有发生规模过于巨大的银行恐慌事件。
这就是1913年创立美联储的初衷所在,即将银行体系从周期性资金流动危机和暂时性货币短缺导致的瘫痪状态中拯救出来。通过“贴现窗口”,美联储会向这些银行提供短期贷款,暂时帮助它们度过危机和紧要关头。除了一次惊天动地的例外,即1929年经济大崩溃和美国近一半银行倒闭的巨大恐慌,美联储的保护还算得上是极其成功的。
在美国,银行是最安全的商业企业,无论其大小,倒闭后都会受到政府保护,而其他经济实体则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年复一年,全美国总共1.4万家银行,陷入倒闭的寥寥无几,有时一年不过6家到8家,有时则为零。1979年,美国有10家银行被迫倒闭,但都是实力极弱且微不足道的银行,这个数字与同年1165家矿业公司和制造公司、908家零售商品供应商、3183家零售商店以及1378家建筑公司的倒闭相比实在不足挂齿。银行业是安全的、高利润的,并且是几近无故障营业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