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振滔的记忆中,一位长者的话令他终身难忘。村里一户人家盖房,王振滔极不情愿地被叫去帮忙递砖瓦。看着他懒散的样子,一位长者说:“这孩子长大了干不了什么事的。”王振滔当时就懵了。他递完最后一片瓦,马上离开。就这样,17岁的王振滔走出家门,到外地闯荡。他坐船到武汉,跟随堂舅学木匠手艺,走家串户给人做家具。
对年轻的王振滔来说,居无定所的“游方木匠”生活艰苦且赚不到大钱。不想满足于成为一个手艺人的他投奔远在福建的舅舅。在福建,王振滔找到了赚钱的机会。
温州许多生产纽扣的家庭作坊对马口铁需求量很大,而福建做罐头盒的废铁皮却没有人要。王振滔以100元一吨从福建回收废铁皮,到温州500元一吨出售,供不应求。从此,王振滔往返于福建和温州,倒卖铁皮赚取差价。他发财的方式不久便引起更多温州人的注意,竞争对手多了,利润越来越薄。
1986年,从武汉回温州过春节,王振滔路经南昌,随朋友参观了一个展销会。他注意到皮鞋卖得最好。老乡告诉他,推销皮鞋比较稳定,利润较高,可以尝试。
机遇需要变通,这是温州人的生存方式。心动的王振滔春节一过,带着温州5家皮鞋厂的产品回到武汉,走进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国营商场。国营体制、供销方式的种种局限,再加上王振滔小贩游商的背景,国营商场通通拒绝接纳这些主动上门的温州鞋。
无奈之下,王振滔做出决定,提前交纳承租费,不让商场承风险,租借国营商场的柜台。终于有商场负责人同意租半个柜台给他。面对辛苦争取到的半个柜台,王振滔细心地记下顾客对皮鞋款式、尺码、颜色、质量的意见。顾客要什么样的鞋,他就打电话给温州的厂要什么样的。他半个柜台的销售额,比商场10个柜台的销售额还高。
这一年,新的潮流,新的风尚,从沿海吹到内地,接着席卷中国。
温州百里之外的上海,盘踞冶金大楼16层的长达19年之久的两条“文革”标语,被一洗而净。为之付出的代价是8500元,耗用200个劳动日;上海市区内,每平方米售价520元至550元,郊区售价为417元至480元。而在云南边疆江川县,也有新闻爆料——星云湖畔农民办了“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