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对此心知肚明。他所谓的“诱降”,其实是假诱降,说穿了不过是哄和骗而已。
1855年5月26日,僧格林沁亲自写了封信,对李开芳说:“你这人超有才,我早就爱上你了。只要你在三天之内率部归降,我就将你算作是投诚免罪。”
哄骗能不能奏效,僧格林沁也并无完全把握。他暗地里调来小船,为的是一旦李开芳不上钩,便不惜用水战的方式攻入屯内。
没想到李开芳一收到劝降书,便立马答应下来——只不过他的“答应”是将计就计。僧格林沁要假诱降,他则想玩一招假投降。敢情大家都是假的,没一个真的。
李开芳所设计的戏路是:先派一部分诈降者进入官军大营,之后李开芳再亲率余下官兵开炮突围。大家约定的信号就是炮声,诈降者以炮声为号,立即反戈一击。这样里应外合,即可突出重围。
李开芳和僧格林沁都是俗称的“老戏骨”,非常知道掌握火候。即便到了这种关头,李开芳仍是不急不躁,一天天地倒数着日子。
一天,两天,到了第三天,即1855年5月28日,僧格林沁远远看见一百多名太平军官兵招手出降。
眼睛刷刷地扫过去,僧格林沁就发现这批人不是真的归降,而是诈降,但是他丝毫未露声色。
此时的冯官屯已成水城,无舟可渡。僧格林沁就拿出两根特粗的绳子,一上一下,两端分别系牢在树上,做成一个简易版的水上浮桥。凡归降者,可以脚踩一根绳,手抓一根绳,不用沾水便能过来。
走这样的“浮桥”,对一般老百姓来说难度着实不小,但对于常年涉水过河的太平军官兵来说则相对简单。大家都觉得这个小发明不错,刀枪背在身上,也不用害怕受潮。
不仅如此,僧格林沁对接待事宜安排得也很周到:每名太平军从绳子上下来,就会上来五个官军“接待”,并把他们迎进大营。
李开芳眼见僧格林沁“中计”,马上传令放炮,要在一片喊杀声中涉水突围。但让他感到纳闷的是,诈降者并没有随着炮声起而响应。
不是诈降者不响应,而是早就身不由己。众人进入官军大营后,才走出十步,背上的刀枪就被收掉了;走出三十步,双手也被捆了起来。
见官军大营平静如常,李开芳意识到,他的诈降计露馅了,里应外合的计划只能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