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父出头,光荣进入奸党名录
高手打架,段位低的只有当观众的份儿。刘瑾集团和朝中文官的斗争,按理说小小的兵部主事王阳明,官阶不过正六品,比七品芝麻官也就高了一级,影响力基本不存在,还根本没有和刘瑾过招的份儿。但是,有一个人的存在,却让王阳明不得不出头。
这个人就是王华,王阳明的亲生父亲。时任礼部左侍郎,也就是第一副部长,未来很有可能担任尚书,或者进入内阁。
戴铣和蒋钦等人被捉拿到南京,活活打死,打人的命令是武宗下的,但这两人至死都一点不恨武宗,只不停地咒骂刘瑾。两人虽然不在人间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在两京广泛传播,成为忠臣的楷模。王阳明觉得自己不能置身事外,需要有所表示了。但他只是个六品主事,人微言轻,说了往往等于白说,根本起不了作用。
但说了有时也不是白说,这个时候,你的立场比你的理智更重要。在那个文臣集体上书声讨刘瑾的日子里,多王阳明的一份不多,少他的一份也不少,但你要是没有基本的立场,连个姿态也没有,那恐怕就要得罪太多的人。
王振和汪直也曾霸道一时,但后来却被轻松收拾。在大明王朝,太监势力不可能超越皇权,成为帝国的支配力量。因此刘瑾的倒台,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在其得势时的上表,无疑就是日后其倒台时的荣耀。
王阳明思考良久,写下了一篇《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为死去的蒋钦、戴铣鸣冤:臣闻,君仁则臣直。今铣等以言为责,其言如善,自宜嘉纳;即使其未善,亦宜包容,以开忠谠之路。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不过稍事惩创,非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窃惜之。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安危之事,亦将缄口不言矣。伏乞追回前旨,俾铣等仍旧供职,明圣德无我之功公,做臣子敢言之气。
但是,王阳明也并不想触怒刘瑾太过,不想做无谓的牺牲。这个奏疏写得也算是点到为止,既不批评刘瑾的专权,又不讽刺武宗的胡闹,而是相当委婉地提出了一点建议。按说对于这样一个职位低微的小吏,他的奏疏完全没必要看,他的意见也可以根本就当不存在。你越认真对待,就显得对他越重视。你越是要惩罚他,就越显得他不平凡。
九零后非主流的武宗小朋友当然不可能看这份奏疏,看到它的是刘瑾。刘大总管不知道哪根筋出现了问题,憋足劲要和一个六品小官死磕到底。他自行拟了一道圣旨,以武宗的名义,廷杖王阳明四十,关入锦衣卫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