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强制性是政治的灵魂(3)

为什么是毛泽东 作者:任志刚


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和萧三前往求学,这是他第一次到长沙,随后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在一般人已经高中毕业的时候,毛泽东走进了中学校门。但毛泽东在快速地进步。他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弥补了乡村到城市的知识差异。

长沙是湖南的省城。毛泽东到达长沙的时刻,中国已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清政府在湖南的统治力薄弱,革命党人很活跃,关键是驻守长沙的新军也越来越倾向革命。从这时候起,毛泽东才真正进入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沿阵地。这是他未来的战场,他来了。

在省城,18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看到报纸这个新鲜事物,报纸后来成了他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之一。毛泽东最热心读革命派办的《民立报》,当他在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激动地在学校墙壁上贴了第一篇政见,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当时毛泽东连孙中山和康、梁等人政治主张的区别也没有弄清楚,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勺烩,让一些研究者觉得这时候的毛泽东似乎很幼稚,原因是他们只是看到各派势力在理论上和口号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共同点。今天我们需要确定一点,就是所有的派系都是力图改变中国的,关注他们的不同点,就会发现他们的确是各吹各的调,但关注他们的共同点就会发现,他们都在努力来影响中国。谁又能想到,把各式各样的势力集合在一起共同为改造中国而奋斗却是毛泽东几十年后的真实作为,历史就这样奇异地展开了。许多人对毛泽东时代的高压十分不满,却忘记了毛泽东是号召所有的阶层为中华的进步而一起努力的,他后期的作为如果换一种角度考虑,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净化,是近乎可遇而不可求的神迹。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把一些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

这一行为似乎是他一生的缩影,喜欢他的人会发现他充满激情和魄力,不喜欢他的人则要面对他咄咄逼人的强制性。其实不喜欢毛泽东的人都有一个基本情结,就是不喜欢强制性,这是一种很普遍的青少年情感,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其实是很卑微的个人主义,在和平时期貌似牛烘烘,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没有任何力量,一旦发生斗争,这样的人常常就是被用来祭旗的把式。这种自私在民族受到危害的时候,就成为罪恶了。强制性是政治的灵魂,不懂得这一点就应当一边玩别的项目去,不应当将时间花在讨论政治上。世俗领袖常常在观念上无法等价于思想家,就是因为思想家可以没有敌人,仅仅靠着极致的思考就可能产生天才的火花,而政治家则是相反,一般来讲,敌人越多,政治家的水平越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