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地缘中心不是由其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而是由该地区国家的实力决定的。由于英国学者麦金德的世界中心说很有名,许多无论读过还是没读过他书的人都以他的说法为依据来判断世界中心。基于“一战”的经验,麦金德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 这句话很有名,但是历史事实却不支持这个论断。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一度控制了东欧,但未能主宰世界,结果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冷战时期,苏联虽然控制了东欧,但未能统治世界,最终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冷战后,吸纳了东欧国家的欧盟不但未能控制世界,反而因接收了东欧国家而导致欧盟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与之共生的是世界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趋势。冷战结束后,北约的东扩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东欧的影响力,然而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不是因为东欧国家加入了北约,而是苏联解体的结果。苏联解体是冷战后世界单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如果苏联没解体,继续保持着超级大国的实力地位,即使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世界也不可能形成美国一超独大的格局。
具体说来,一个地区要想成为世界中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该地区必须包括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国家应当具备世界级的物质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尤其是思想力量),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效仿的样板。其次,世界中心还应是国际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中心国家的战略争夺上,这种战略争夺可能发生在本地区也可能在其他地区。从历史上看,世界中心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心国家的战略争夺重心是其所在的地区,另一种是从中心扩散到边缘地区。当战略争夺的重心是中心国家所在地区时,该地区的世界中心地位就更加突显。在上述两个条件中,是否存在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成为世界中心的前提。
自18世纪工业革命直到“二战”,欧洲一直是公认的世界中心。长期以来,欧洲既是争夺者们的所在地,也是战略争夺地区。随着殖民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诸大国的战略争夺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散,但欧洲始终是欧洲大国争夺的主要地区。例如,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对“天然疆界”的追求,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对波兰的三次瓜分,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英法俄等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发动的克里米亚战争,希特勒德国在欧洲的扩张,等等。正因如此,在“二战”结束以前的整个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欧洲始终是世界中心。
“二战”之后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同时也是国际体系中最主要的两个战略竞争者。作为“两极”之一的苏联位于欧洲,同时这一时期美苏两国争夺的战略重点也位于欧洲,因此欧洲仍被认为是冷战时期的世界中心。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讲中说:“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该讲话被学界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正是由于美苏双方都将战略竞争的重心放在欧洲,这幅“铁幕”才会在欧洲而不是世界其他地区形成。而标志着东西方两大阵营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除美国和加拿大之外全部集中在欧洲。这正是美苏两国在欧洲地区争夺的直接结果。
其实从“一战”开始,美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战略竞争者之一。“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竞争者,冷战后更是成为唯一的全球性战略竞争者。然而,美国位于北美洲并且完全主导了这个地区。从“一战”到现在,这个地区从来没有过战略竞争。虽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竞争者位于北美洲,但北美洲并不是战略竞争之地,因此人们从未把北美洲视为世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