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战场初交手,联合国军没摸到门就败了(2)

大国尊严 作者:燕昭文


在这里,我想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那晚,当卫兵急匆匆地举着电报,跑到毛泽东的房间,告诉他日本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时,毛泽东只是拿过电报看了一眼,“嗯”了一声,继续干自己的事情了。

这样的素质,彭德怀也具备;这样的素质,金日成也具备。

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仿佛敌人根本不存在似的。

就在一片飞机声、枪炮声中,沉着的彭德怀与沉着的金日成,探讨着战况。

“人民军有多少兵力?”一见面,从不绕弯子的彭老总单刀直入,问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他得知道,手头到底有多少兵可用。

金日成苦笑一下,讲了实话:

“不瞒您彭总,我现在仅有三个多师在手上,一个师在德川,一个师在肃州,一个坦克师在博川,还有一个工人团和一个坦克团,隔在南边的部队正在逐渐往北撤……”

彭德怀明白了:朝鲜人民军已经被打散,剩下不到二三万人了。

怨不得美国人开进得这么快呢!

看来,得靠志愿军独支危局了!

而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42万人,总数比志愿军多16万人。

就是一线作战部队,联合国军也有23万人。

武器远不如人,兵力也不如人。

看来,这个仗只得靠出奇谋奇招,以奇制胜了。

彭德怀能拿出什么样的奇招奇谋来呢?

彭总初亮剑:一招能顶两个军

其实,在大军未跨过鸭绿江前,彭德怀已经亮出了刺向麦克阿瑟的第一剑。

这一剑,使志愿军对联合国军作战,在兵力上占了优势。

出征前,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开会讨论出兵作战时,考虑到与美军在武器上的巨大差距,特别是美国飞贼对大兵团作战的严重威胁,初步设想先以两个军过江与美国人干一仗,其他部队则在鸭绿江中国一侧实施战略机动,视交手情况再作定夺。

还将这一决策称为“先站稳脚跟”。

显然,在根本摸不清美国人底细的情况下,这样的决策,是稳妥的。

毛泽东善于创新,也善于实事求是;善于与强敌作战,更强调积极稳妥。

到丹东后,随着对朝鲜战局了解的加深,彭德怀敏锐地意识到,联合国军推进速度之快、兵力之多及战斗力之强,两个军的兵力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改变朝鲜战局。

与其捅捅咕咕,不如痛下重手!于是,他改变了最初的战役设想。

大军即将出动之际,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电报,核心意思就一个:屯兵鸭绿江的26万大军,必须全部过江作战!

读完来电,见识过人的毛泽东立即表示赞成。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是他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

毛泽东即刻召集朱德、聂荣臻商议,并将彭总的电报交他们传阅。

毛泽东认为,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有取胜可能,才能掌握战争主动。

毛泽东解释说:“德怀同志的意见,只要隐蔽得好,先发制人,打他个突然袭击,就是大兵团作战,也能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毛泽东分析说:“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

朱德、聂荣臻完全赞同:“彭总这着棋高明。”

于是,毛泽东大笔一挥:“同意。”

这样,26万大军全部跨过鸭绿江,扑向了朝鲜战场。

彭德怀不拘泥于既有计划,因势而变,因时而变,使志愿军在即将开战的关键时刻改变了对联合国军作战的兵力配置,志愿军一线作战兵力在与联合国军相撞之时就占据了相对优势,对初战即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