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平年代无英雄?(四)(2)

心胜 作者:金一南


从客观因素看,首先因为灾难救援中挽救生命的时间实在有限。经过汶川大地震,“黄金72小时”几乎无人不知,“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早已深入人心,生命救助成效已经成为判定行动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成为激发军人忘我拼搏的最高境界。其次因为灾难中局面容易失控。如果前期不能控局,后期处理成本将十分高昂。这就是为什么中外专家普遍认为灾难发生最初几个小时的动作,决定整个灾难处理的成本的原因。没有速度就没有主动,没有速度就会失去对局面的掌握。

从主观因素看,因为军队具有力量集中、分布广泛、机动方式多样、指挥高度统一的特点,这些都是快速反应的基本要素。别人反应慢了,可以找各种理由求得原谅;军队反应慢了,一千条理由也难获得一次原谅。正因如此,军事力量历来是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首要手段、关键手段和最后手段,其作用无法被其他力量所取代。

人人皆知快速反应的珍贵,但实际做到十分不易。一是灾难救助中面对众多意外情况,要实现救援人员及时到达、救援设备准确到位、救援行动有效展开,不知要跨越多少艰难。二是灾难往往发生突然,部队接到命令就要立即行动,几乎无时间筹划和准备,只能边行动边了解情况、边行动边制订计划。不能适应危机状态下的行动方式,就会损失时间,造成被动。三是灾难救援任务多样、转换频繁,往往刚进入一个领域,刚了解一点情况,刚熟悉一些过程,又要转入另一个领域完成突击。不能适应短时间内多任务衔接交叉的局面,同样要丢失时间,损失速度。

所以“一跃而起”谈谈容易,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救灾行动之所以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核心就是一个“快”字。

我军快速反应的能力首先得益于指挥调度能力。

灾区救援与战场作战虽然大不相同,但指挥调度却异曲同工。

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是抗美援朝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渡江战役以后长江流域最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当时长江、嫩江、松花江共投入兵力36万人,其中解放军31万人,武警官兵5万人,动用车辆23.68万台次、舟艇3.57万艘次、出动各型飞机(含直升机)1289架次。广州、南京、济南、成都、沈阳、北京等六大军区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都直接参与了抗洪抢险。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救援,则是建国以来部队集结最迅速、兵力使用最密集的一次。在很短时间之内,在远逊于长江、嫩江、松花江广大流域面积的川西北狭长山地,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13.4万余人,民兵预备役人员7.5 万人,动用车辆32.6万台次,出动各型飞机(含直升机)4549架次空运,空投物资6731吨。成都、济南、兰州等军区的部队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参加了救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