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不承认范型世界,因为他相信形式(Form)与物质(Matter)不可分,二者的本原均系大自然。每一个物质客体包含一个先定的形式,经过适当的历练或充实,这种先定形式就会进化为它的最后形式和终极目的。按照他的观点,这个成长过程有可能逐渐进化为现实,一如一个胚胎变成一个人,或一颗种子成熟为一株植物。于是,这位哲学家得以断言,万物皆有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维系于上帝概念,他将上帝等同于第一推动力(First Cause)。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上帝是一种逻辑的必然,不是什么仁慈之辈。亚里士多德摒弃柏拉图的二元论和它对灵魂的独尊,他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的伦理目标——健康人体内的健全心态——他称之为幸福(happiness)。他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劝告说,要达到幸福就要在两种极端行为之间取其中庸或平衡。例如,勇气是过于莽撞与胆气不足之间的中庸。他指出谋杀和通奸就其本性而言都是邪恶,因而斥之为无法取其中庸。尽管亚里士多德不承认柏拉图的许多想法,但他赞同他昔日良师之言:增益才智比养好身体重要。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同他的政治学有联系,因为他教导说,幸福归根到底取决于个人在何种类型的政府治下生活,柏拉图的政治学依据于思辨性思考,亚里士多德与之不同,他经过细心研究以后才得出他的政治观点。亚里士多德收集了158部国家法规,在他的《政治学》()里加以分类和比较,而后得出结论说,最佳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治理的立宪政权。他对中产阶级的偏好源于他的如下信念:他们既不招惹穷人的嫉妒,也不招致富人蔑视,他们尊重所有人的利益并为之工作。
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不可估量。在中世纪,基督教、穆斯林和犹太教学者们研究他的著作,认为他的著作包含着有关自然界的权威教导。如今,亚里士多德主义体现在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神学之中,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依然作为高等院校哲学课程之一予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