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节(1)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对话录(第2辑) 作者:唐丽君


捧着论坛的书稿,字里行间散发的气息已很是熟识,隐隐的墨香,超然的心态,却是不曾有过的享受。黄浦江畔,高峰论剑,业界精英的良言隽语令人叹为观止。那份随意中的通达和犀利,如今读来也不禁击掌叫绝。

一转眼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论坛九岁了。九九归一,是一个轮次的终结,也是一个新循环的开始。

我们曾在第14 届上海电影节主席论坛上,给当届主席吴宇森先生出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这个议题后来直接做了那年论坛对话录一书的书名。其实这是提给全行业的电影人的,也是上海电影节论坛多年来一直在追问的核心问题。而作为上海电影节的运作团队,一直不敢或忘自己的职责所在、梦想所致: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节?

这个问题一直追问到了2004 年,当意识到上海电影节的原生性弱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在中国的电影创作、人才及市场没有达到国际水准之前,中国电影人同样肩负着振兴本国电影保护本国市场的重任。这似乎令上海电影节凸显尴尬。但我们不会因此抱怨大生态的违和,因为尴尬本身也意味着突破机会来临。由此,电影论坛应运而生,它将平台伸向更广泛的业界,把脉产业核心,力图对症下药。论坛开办首年,思想密集气韵万千,令业界同仁和观众大呼千金难买。

我们始终坚持将电影论坛做成一个公益客观的平台,论坛的议题主线也始终聚焦于中国电影的成长,国内外精英纵论破局,青年英才接受启蒙。每届论坛既有宏观建构,又有方法指导,其专业性、实用性和亲和性,令上海电影节的电影论坛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电影节子平台。

我们对“国际”二字做了合理降解。上海电影节有自己的追求和野心,但不会为了“国际”去做好大喜功掩耳盗铃之事。我们需要在“国际”之前,先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亚洲身份,由此建立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我们在论坛下创办了“亚洲新人奖”,丰富和加重金爵奖的成色,也尝试建立在亚洲的龙头地位。9 年来,从亚洲新人奖走出了宁浩、万马才旦、张猛等中国电影新生力量,也扶持了一批亚洲电影崛起国家的年轻英才,彰显其对亚洲电影创造力的整合力、推动力。

2006 年是上海电影节转型之年,也是其“十一五规划”启动之年,此时恰逢中国电影初显资本端倪,巨大的影迷基数之上出现了大量的电影创意项目和电影人,倘若电影节能建立一个资本、制作公司与电影新项目的直接交流平台,将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合拍片项目洽谈”在合拍片论坛下应运而生。第二年更明确定位,果断推出电影市场,并将“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和“合拍片项目洽谈”一同纳入,之后则一发不可收,它为电影节,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项目孵化基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