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救市,同样使用了财政和货币手段,为什么美国经济4年后能走出谷底,欧洲经济也日趋渐稳,而中国经济却是先涨后跌、大起大落,增长陷入僵局?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美国先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市场注入流动性,让企业能借到贷款,让商业银行能低价从央行拆到资金,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回升。它还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把美国政府从财政悬崖上拉了回来,双管齐下为美国经济托底。
美国和西方国家货币供给的约束机制是横向的,行政机构预决算支出受立法机构严格制约,中央银行(货币当局)通常不受政府机构辖制。像美国联邦政府要发新债和确定赤字水平,都需美国国会批准。扎钱口袋的绳子被那帮参议员攥着,他们不松手,政府再能干也难为无米之炊。政府拿了钱干完事,还要去一五一十地向他们报账。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是通过购进国债的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的,这也是约束条件。欧洲同样如此,欧元区国家想增发货币,要由法兰克福的ECB管理委员会统一决策,成员国的央行不能擅自决定。拿出多少钱救市,资金的分配次序和比例是成员国共同商议的结果,它们也有严格的制衡机制。
中国货币供给的约束机制是纵向的,没有横向的制衡。中央政府一道命令就可以让财政部紧急拿出4万亿人民币救市,再让中央银行马上配套8万亿人民币跟进,两者像左右手一样自如,中间没有任何防火墙,因为它们都是国务院下属职能部门,必须“令行禁止”。如果央行真正能够制定长期性货币政策,按照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节奏缓释或回笼货币,起好蓄水池的作用,而不去火上浇油或泼冷水,中国经济还不至于卡在现在的位置不上不下。无论是谁,身体再棒也受不了这种一热全热、一冷俱冷的发疟疾式折腾,何况“心脏”先天还不太好。
反观西方,美国和欧盟都以柔克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化解了危机。政府为市场注入充足的资金流动性,让经济活跃起来。相比之下,我国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结果却大不一样。我们急于用行政命令压迫市场机制,以政府主导投资代替民间集资,一时各行各业都“提速”,神州无处不“跨越”,像打足了鸡血。过度放松货币又监管不到位,很多变成“炒资”横冲直撞,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过剩,通胀压力巨大,货币购买力不断缩水,良好的初衷演变成一场混战,经济高开低走,现在还在谷底摸石头。给经济扎吗啡、打闷棍确实有奇效,但这份活没啥技术含量,是人都会干。政府调控经济不是打遭遇战,倒更像长途客运,司机首先要做好“油离配合”,讲求平稳舒适,而不能抢行猛拐,把乘客撞得鼻青脸肿心狂跳,谁也没让你拉着炸弹去飙车。
既然严冬来了,就要作好过冬准备。如果一些地方的官员不信邪,还大量注资刺激低效的经济,保护落后产业,逼着企业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硬要砸冰窟窿比铁人三项赛,肯定会出大事。因为产品升级、企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都不能靠“裸奔”。不冻死一批劣质企业和过剩行业,又怎能完成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从美国经济反弹到欧债危机缓释就可以看出,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成熟的反危机手段和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