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有火神庙 后有元大都

北京秘境2:48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 作者:《TimeOut 北京》杂志


皇家火神庙:这个“祖宗”很传奇

先有火神庙 后有元大都

北京城最老的庙宇是哪一座?恐怕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建于西晋年间,北京辖区内没有比它更老的了,但潭柘寺离北京城有好几十里地,算是古幽州的地界儿,莫说是明清两代帝都北京城,就是元大都乃至更早的金中都,都管不到那一片。

标准答案近在眼前,就是北京城的“心尖儿”:地安门外面有座万宁桥,因老北京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儿”,万宁桥也就成了“后门桥”,桥后有座火神庙,这座全称“敕建火德真君庙”的庙宇,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也就是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而同在京城的法源寺(悯忠寺)和白云观,虽然名气更大,但前者建于太宗儿媳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年间,后者要等到太宗重孙玄宗上台后的开元年间,这辈分显而易见。

这位“老太爷”还颇有个性:众所周知,中国庙宇建筑格局大都坐北朝南,山门开在最南端。但火神庙的山门却一反常规地开在了东侧。看似奇怪的建筑格局,恰恰说明火神庙的落成远远先于元大都。据寺庙内的李道长介绍,原山门是在寺庙中轴线南端,后来到了元代,随着积水潭面积的扩大,原来清修之地的庙门前日渐繁华,山门只好改建在寺庙中轴线以东。

最近的一次重修后,文物保护部门又恢复了庙南的山门,作为火神庙的入口。而庙东的山门则辟为出口,以分散人群。如今来此访古,可看到一庙两山门的有趣现象。顺着南面的山门穿过灵官殿,进入火神庙的院中;二进殿是面阔三间的勾连搭建筑,设计巧妙,造型独特;三进殿则是上下两层的斗姥阁。

整个院子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殿上耀眼夺目的黄琉璃瓦。众所周知,黄琉璃瓦是皇家的专用之物,即使是王府也不敢僭越。据《北京庙宇通检》记载,旧时北京城共有火神庙十七处之多,只有地安门火神庙是黄琉璃瓦漫顶的建筑,可见其规格非同一般,获此殊荣是因为它是北京城内唯一一座皇家御用火神庙。

如今看到的庙宇建筑是明代末年的风格。在唐代修建时,殿顶都是灰瓦,远看和民房无异;到元顺帝时,火神庙曾大修,但殿顶依旧;真正的辉煌始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表示皇室对火德真君的崇敬,万历皇帝下旨将庙宇所用的琉璃瓦改成了蓝、绿色;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时,又将山门及后殿顶改为黄琉璃瓦,为庙宇增添了皇家气派。由于万历皇帝带头崇敬,掀起了上至皇室、下到庶民的火神崇拜热潮,火神庙香火盛极一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