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2)

不疯魔,不哲学 作者:哲不解


1868年,24岁的尼采与54岁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人生若只如初见。瓦格纳当时已是德国音乐界乃至思想界的大师,他用音乐来诠释叔本华的哲学,赋予音乐思想性和哲学意味。瓦格纳综合浪漫主义幻想、宗教思想、民族观念,并用特殊的和声与配乐表现手法独创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乐剧”。此君当时在巴伐利亚开个音乐会,其轰动效果就好比今儿个王菲在工体,周杰伦在小巨蛋开演唱会——一票难求!粉丝尼采遇见偶像瓦格纳,内心狂喜,他写信道:“我发现了一个人,他感动着我,他是天才。”瓦格纳也相当欣赏这个有思想的小朋友。可惜多年后,尼采反对基督教,而瓦格纳却越来越对宗教仪式感兴趣,思想逐渐被基督教所占据。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尼采表现出强烈失望。两个人的关系因为小三上帝的插足不得不宣告结束。正可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在和瓦格纳相处的蜜月期,尼采出版了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我客观地讲思想性不见得能排第一,但美学价值独一无二。尼采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希腊艺术是在日神阿波罗(Apollo)和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这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中产生。日神阿波罗代表着光明和理性,希腊人崇拜日神于是有了阿波罗艺术(史诗、雕刻、绘画);而酒神狄奥尼索斯狂醉之后将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强烈生命力爆发出来,激起希腊人奔放又波涛汹涌的生命欲望,于是他们引吭高歌载歌载舞,形成狄奥尼索斯艺术(音乐、舞蹈)。而古希腊艺术智慧的最大成就——希腊悲剧就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精神的相互作用相互冲击下产生。希腊悲剧最初采用人头羊头神合唱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手舞足蹈。狄奥尼索斯的狂欢诱发阿波罗的幻想,希腊人爆发出生命欲望创作冲动。而这正是希腊悲剧精神的精华!尼采在书中还猛烈抨击苏格拉底,认为苏格拉底只是“在象牙塔上建造概念”,他没有悲剧精神,不了解希腊诗歌,只不过对荷马史诗中那浅薄的理论有所掌握。苏格拉底之后,希腊那种大刀阔斧开天辟地的创作精神消失了,哲学衰落,艺术暗淡,只剩下庸俗浅薄的喜剧供人享乐。

1882年,尼采展开人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追求姑娘:他对俄国姑娘莎乐美情不自禁,很快坠入情网!莎乐美是欧洲文化史上的名媛,她才貌双全,和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关系都非同一般,她的追求者都能有一个加强连。正可谓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尼采跌跌撞撞拜倒在莎美人的裙子下,可文学女青年莎乐美只爱慕尼采的才华,却不爱慕他本人。尼采一封封求爱信换来莎乐美一次次写拒信。在爱情里,尼采卑微如乞丐和流浪儿,最后一次被拒后,尼采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成为背包客开始行走天涯!还好,尼采没变成徐霞客时时更新微博:“哥在华山之巅,哥在南海之滨!”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地理事业奉献光和热。背包客尼采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光华,进入了他一生创作的巅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如果你热爱哲学,可又嫌弃它深刻晦涩三天翻不了两页,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先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这本书与其说是哲学书不如说是哲学诗,它没有令人窒息的教条,呆板停滞的体系。阅读它,你会感到泉水跃动成洪流奔驰着,时而热情跳跃,时而变幻无穷。书中尼采借祆教教主查拉图斯特拉来宣说自己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帝死了”“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全书除序言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篇尼采提出了“精神三变”:“由精神变为骆驼,由骆驼变为狮子,最后由狮子变为婴儿。”骆驼的吃苦耐劳隐忍负重代表着精神对理想的敬畏;凶狠的狮子代表了信仰的破灭、虚无和自由精神的时代;而婴儿代表着对虚无的战胜,对生命以及人类天真纯洁的肯定,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关于“上帝死了”,尼采编了两个故事:上帝因怜悯而窒息身亡,上帝因嫉妒而笑死。基督教自文艺复兴以来濒临解体,尼采认为上帝只是个假设,对于宗教所倡导的拯救和赎罪纯粹是人类精力的白白耗费。上帝死后人类应进行“一切价值重估”。尼采杀死上帝其实是为了抬出他的“超人哲学”,追求超人来代替对上帝的膜拜。超人不是人们理解的对拿破仑对恺撒搞英雄崇拜,超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即“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点”。尼采的超人是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披荆斩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死士精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