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海淀试验区主任胡昭广这样评价:“北大方正公司是中关村公司中最具有竞争实力的黑马。”
这就不难理解它对于周鸿祎、李钊等人的吸引力了。但此时的北大方正其实也遇到了自己的“7年之痒”。家大业大,管理起来难度也大。由大学讲师蜕变为公司老板的楼滨龙面临三座“大山”:如何处理公司与北京大学的关系;如何处理公司内部有功之臣的竞争;如何处理公司与王选院士以及王选领导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关系。结果第一座大山他都没翻过去,就被“雪藏”了。
他后来被著名的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请去做总裁,但与史玉柱在经营策略上又发生很大分歧。北京巨人电脑公司也因为在电脑中安装盗版的微软公司软件被告上法庭,后来全军覆灭。楼滨龙从此退出了中关村。
那个时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就像两个磨合、交替中的齿轮,数不清的企业和人物随齿轮滚动,总有一些会因为齿轮之间的咬合和断链而遭遇不测,他们的血肉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润滑剂。机遇与残酷相伴而生,中关村只是一个缩影,而北大方正和楼滨龙更是缩影中的缩影。
楼滨龙的下台拉开了北大方正内讧与争斗的大幕,也给中关村各大企业的老板们拉响了警报。他们特别认真地阅读这一案例的每个细节,放下暴发后的趾高气扬,开始低眉顺眼地织补与上级、银行、工商等各种人脉关系,防止别人把自己赶下台。“就连马路上的交通警察,我也要和他搞好关系”,有人这样说。
1993年,四通公司总裁段永基遭遇常务董事兼高级副总裁王安石、董事兼总工程师王辑志等5名董事的联合挑战,守住了“王位”。1994年,联想总裁柳传志也遭遇总工程师倪光南的挑战,也守住了“王位”。但是北大方正的第二任总裁晏懋询就没他俩的好运气了,1992年7月上台,1995年7月下台,被公司职工投票赶下台。
公司老板被职工赶下台,而不是被投资人赶下台,这种现象只有在那个中国特色的转轨时代才会发生,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谁赚钱谁为王”成为通行的商业准则,延续至今。
晏懋询下台之后,北大方正公司电脑门市部创始人、他的老上级张玉峰在北大校方、王选和公司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就任总裁之位。这正是周鸿祎进入北大方正的历史背景——他虽然只是以一个技术人员的身份进去,但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选择。
在晏、张大战中,王选虽然支持了张玉峰,但后者的铁腕性格注定了他与王选的分歧和冲突难以避免,爆发只在早晚。在李钊的分析和建议下,周鸿祎选择了北大方正,而没有选择王选的计算机研究所。
周鸿祎到北大人事处去报到时,北大方正此时还不是独立公司,他是以北大老师的编制进去的。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1996年的中国,互联网已经可以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