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起至今,我以留学生、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及后来担任澳大利亚大型中文报财经主编名义长期生活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并以各种身份陆续走访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就在这段时间正逢中国的迅速崛起。实际上,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眼,国际社会似乎早已普遍接受了这个概念,而且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对中国并无恶意。对中国的崛起,在世界已经形成了一股共识的洪流。
特别是当你置身国外,你会感到中国的崛起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记得当年我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泰国,时间是1983年4月,当时泰国还鲜有来自中国的客人。我下榻的饭店经理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我:“你真的来自‘红色中国’?”而今天,中国游客早已成为泰国第一大客源。
20多年前我到台湾地区访问,在台南市中心一家茶餐馆吃小火锅,老板娘听说我来自中国大陆,惊讶得盘子几乎掉落地上:“你怎么跟我们长得一样啊?”而今天,台湾很多计程车司机都会说:“中国大陆发展太快了”。实际上,整个周边地区,从朝鲜、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甚至澳洲,几乎一夜之间,中国大陆游客成了他们的最大客源。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成为被普遍看好的地区性硬通货。可20多年前,人民币却是遭受鄙弃的。
在欧洲,“中国热”一直持续发酵。除了商店都有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外,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东西,从中式老家具到老子的《道德经》都很受欢迎。瑞士的名牌表店,家家配上了华人职员。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现在每周有54个航班直飞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上座率近百分之百。从布鲁塞尔到巴塞罗那,从慕尼黑到阿姆斯特丹,从巴黎到伦敦,与中国崛起有关的讨论会一场接着一场,让人应接不暇。笔者参加了在西班牙里斯本举行的中欧论坛会议,葡萄牙总统致辞强调:“欧中关系的前景无比开阔”。
拉美地区也出现了火爆的“中国热”。我到巴拿马参观闻名世界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和中国还没有外交关系,但运河管理局的经理一听我来自中国,便为我一人单独介绍了半天这条运河的历史和今天,最后说:“我们早该和中国建交了。”
我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租车司机问我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我说“中国人”,他以拉美人特有的夸张口气说:“中国人来了,我们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在巴西,一位多次访问过中国的学者一听说我是来自中国上海,便对我说:“20年前,上海比不上圣保罗,现在圣保罗比上海落后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