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丰富的资源已逐步得到开发,基础产业如粮、棉、煤、铁、石油、电力等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些使中国经济具备较强的自主发展动力。早在改革开放初,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高达1400多亿元。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倾斜和投资结构改善,已使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运输邮电业等国民经济瓶颈产业大大得到缓解。经过近30年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建成投产了一批大中型骨干项目,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在传统工业得到改造和加强的同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光电子及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生物医学制品工业、核电及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生态和环保工业、精密仪器表制造工业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有了长足发展,并已在整个工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5.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较强。中国的教育普及率及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低收入国家中是名列前茅的。2011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1%,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70.4%。中国现仅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的人员就有960万人,全国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有5700个。中国科学技术能力不仅表现为人员多,而且表现为研究和开发能力强。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外层空间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是少数在南极建立永久性观测站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也较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继1983年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后,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和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都纷纷着眼于21世纪的战略计划。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元老级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中国著名的“863计划”就是在这一世界大背景下问世。紧接着,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金桥工程等的实施,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不断地加强与完善,为中国工业整体科学技术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过去30多年里引进的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也大大缩短了中国各个领域技术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与此同时,国内在消化利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独立研究与开发(R&D)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研究与开发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在大幅上升,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研究与开发的良性循环。但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准还远远没有在生产中得到普及,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浪潮尚未形成,许多企业仍在用相对较低的技术进行生产的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科学技术尚未大面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正好说明了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的科技增长潜力。一旦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得到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将使中国经济获得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