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增长模式缺陷(1)

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 作者:黄亚生


耶鲁管理学院教师,原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 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在汉语中,“危机”一词包括“危险” 和“机遇”双重概念。近年来,这个象征性的含义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实上,现代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其崛起缘于该国在逆境中的关键时刻有所作为的意愿。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它就是这样做的。那次危机是中国崛起成为主要经济大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现在的情况可能同样如此。

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和前几次危机不同的是,现代中国并不一定能真正认识到当前危机的严重性。这使它陷于一种更像是否认的态度,因而可能难以抓住危险带来的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从“次级”到“无等级”,许多一度令人引以为豪的现代金融偶像纷纷被颠覆。依赖资产并日益一体化的世界随即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二战”以来第一次全面萎缩,一反40年来平均每年3.7%的增长趋势。2009年,世界GDP 1.5%的负增长着实令人震惊。对于体量达到64万亿美元的世界经济来说,这一降幅意味着世界GDP将面临3.2万亿美元的损失。现代全球经济从未遭遇如此严峻、如此急剧扩大的“全球产出缺口”。

中国领导层需要加深对目前正在展开的这场全球冲击的认识。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真正了解本次经济衰退对于其长期成功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威胁。但是,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中国没有真正了解到这一点——它依然在坚持实施过时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战略。这些政策和战略表明,全球需求将出现标准的快速复苏。这使中国对危机后的世界可能具有的本质性特征,即以美国为首的外部需求的长期疲软认识不足。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瞄准的,恰恰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链上一个新的薄弱环节。

尽管存在以上这些令人担忧的失衡因素,新近变得过于自信的中国已经开始发力,为当前的全球政策辩论定调——警告美国不要采取无节制的财政措施,以致损害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投资的价值,并提议对全球货币体系进行大幅度修改。

中国的观点和声音很重要,需要认真倾听。一个更健全、更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可以使全世界受益,但是,如果中国在自己国内的失衡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过于着力推动国际政策和机构的改造,可能引发更多的不稳定——甚至是一场美元危机——而这只会使当前世界的局势雪上加霜,使“危机”一词中的“机遇”逐渐丧失,“危险”逐渐增加。这里包含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悖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