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1)

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 作者:黄亚生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黄亚生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理论上讲,城市化应是提高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的有效途径。城市化程度越高,就越会使土地增值,造就有产阶级;城市化会减少交易成本,一般情况下,城市的通信和交通单位成本比较低;城市化还会减少商业成本,使得服务业比较发达。

但是,这些城市化的经济效益是从逻辑推理得来的,实证结果对这个命题有支持也有反对。当你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较高,你可能会得出结论:城市化是这些国家发达的原因。但反过来也可以说,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是它们发达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政府拼命追求城市化,它们相信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非结果,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持第二个结论,政府就不应把城市化作为一个政策目标。

我们先来假设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逻辑是正确的,看看这个逻辑的几个前提在中国是否能成立,有没有一定的数据支持。如果城市化要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就要有一个前提——增加人口密度。但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是土地的扩张,而不是人口密度的增加。它是通过新城市的建立,而不是增加既有城市的人口密度来实现的。

中国城市化的这一特征可以从1996~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中看出。中国中型城市的人口(至少是户籍人口)密度实际上是在降低的,这里最极端的例子是内蒙古康巴什豪华新城,也就是被中国媒体称为“无人居住的‘鬼城’”。这种“空城计”是不可能起到任何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规模经济的作用的,是纯粹的浪费。

再来看消费指标。城市化一般会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因为消费是衡量中产阶级规模的一个指标。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从2000年起增长得很快,但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却在2000年后大幅下降,现在这一比重为35%,比表面上城市化水平不如中国的印度低20多个百分点。

当然,衡量中产阶级是一个复杂工程,不能单独依赖一个指标,但至少在消费数据上,我们看不出中国城市化带来了中产阶级的兴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