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欧城镇化合作图景(1)

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 作者:黄亚生


最后一部分提供的是一些城市化的具体经验和设想,这些地方实践能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提供借鉴和思路。本部分所涉及的理论依旧是朝增加城市容纳外来人口数量的方向进行努力,而外来人口入城则可以在现行制度条件下,通过农村土地来交换城市户籍身份,以改善现状。最终的方向是通过改变户籍制度,进一步深入城市化。

欧洲城市化带给中国两点启示:一是欧洲低碳绿色的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发展理念,二是高科技在城市中的应用。在这两点上,中国不但可以向欧洲学习,更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寻求同欧洲具体城市的合作。

而对岸的台湾地区的城市化,同样也可以作为内地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内地地方政府容易在城市化进程中干预过多,而忽视市场的自发力量。台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借助市场的重要性。

重庆的土地换户籍设想争议较大,是一种过渡期的制度安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然会实施这种改革。农民的土地如果可以直接交易,获得足够的收入后再进城,也未尝不可。但这一设想依旧可以激励地方去创新制度安排。同样,成都的地票也是要在现行制度框架中,扩大农民的选择权。

除了新设想,回顾历史也可以得到有益的经验。“老浦西”极大的人口容纳度得益于其宽松包容的制度,这种包容性制度对城市化而言,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而深圳道路若继续走,确认城中村小产权房的合法性,就能极大加速城市化。

这些不同的地方实践与中国改革的历史一脉相承。由于中国地域广博,因此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不同的城市化实验,以空间上的弹性换取时间上的紧迫性。充分鼓励地方实践,吸收好的经验,鼓励地方之间相互学习,这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可行途径。

中欧城镇化合作图景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

2012年5月3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签署《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下称《宣言》),标志着中欧城镇化合作的新起点。双方将共同开发中国巨大的城镇化市场潜力,同时孕育着更为丰富的政策内容与发展图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