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发出“冬天”的警报并非危言耸听。从全球来看,2000年是美国科技股暴跌、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一年。纳斯达克指数一年下跌56%,思科、爱立信、摩托罗拉等电信设备巨头,纷纷告别了持续增长的状态。而包括朗讯和北电在内的巨头,都陷入亏损泥淖。任正非认为,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两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电信设备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股大涨的惯性结果。
2000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虽然达152亿元,又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了研发中心—这是华为第一次在欧美发达市场设立研发机构。但此时的华为,海外市场还只是占极小的份额,在26.5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海外市场仅仅贡献1亿美元。
鉴于上述情况,任正非第一次说“冬天来了”。尽管当时很多人难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用意。但作为一名企业家任正非对于市场的点滴变化是了然于胸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电信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都3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华为此前每年翻番的表现,也让当时的任正非,对1999年华为的判断为“仍然会翻番”。不过,电信市场的分拆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各省的电信网络建设都停滞了下来,组织调整、企业内部建设、分拆业务成为各地电信部门的关键词,因此1999年的华为,创业以来首次年增长率没有超过50%,任正非感觉到了“寒意”。
在任正非看来,冬天已经不远了,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一些。华为还太嫩,10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经过磨难,这是华为最大的弱点,完全没有适应不发展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
事实上,华为第一次冬天的预警,本是任正非针对企业内部作出的,但却让整个中国企业界感到寒意的影响力。
任正非的冬天预感是准确的,狼真的来了!
2001年上半年随着北电、爱立信数以万计的裁员、思科26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朗讯差点被并购,网络和电信设备供应商的冬天终于到来了。
2002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出现了首次下滑,从255亿元跌至221亿元。如果说国内电信重组和互联网泡沫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外因,那么华为在国内极高的市场份额和海外市场拓展遭受挫折,则是内因。
华为苦心经营了5年的海外市场,到2002年时还不到整体销售额的5%,没有好的经营模式,而海外市场的开拓费用却长期高居不下。任正非的“过冬”言论,的确恰逢其时。
在那次冬天,朗讯裁了将近一半以上的员工,北电裁了2/3的员工,市场份额大幅下降。而朗讯和马可尼在熬过一两个冬天后终于支撑不住,后来分别与阿尔卡特和爱立信进行了并购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