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人的西域》缘起(2)

一个人的西域 作者:陈达达


“为了探索还不为世人所知的处女地,并将它们绘制成地图,同时勘察其地理、地质和植物的分布。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哪些地方适合我们瑞典国王占领。”

李鸿章深谙语中的幽默,哈哈大笑起来,并竖起大拇指说:“年轻人,有勇气、有勇气啊!”

这是一个老政治家和一位年轻的冒险家的对话,我之所以要记录下来,就是因为在那个晚清时代的特殊背景下,老者沧桑的睿智和年轻人的机灵与无畏,在他们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尽显无遗,令我好像也身临其境,难以忘怀。

这样一来,在我后来的阅读中,斯文赫定和李鸿章两个人就成了主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亲身去新疆的独行之旅,远不及我在书本地图上的行走那样畅快淋漓,尽管新疆的很多地方至今我都还未曾亲临其境,但我依然了如指掌,对很多的历史事件如数家珍。

杨镰老先生在《斯文赫定的探察活动及<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文中,称赫定为“中国西部的最后一位古典探险家,也是第一位现代探险家”。这一说法算是相当的准确。

“当汽车车队驶上坎坷多阻的西行征途时,昔日的盟友——被称为‘瀚海之舟’的骆驼就成了一个时代行将结束,另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的象征。”沙漠中的“无韵之诗”——骆驼队的铃声早已成为过去,“驼铃和马銮铃被代之以喧闹的汽笛和喇叭时,昔日的浪漫风情就所剩无几了。”

汽车取代了骆驼,尽管少了太多的浪漫,但是行走在广阔西域的“丝绸之路”上,其诱人之处却无处不在,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我,好像从来也不曾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或者变味。我一个人搭车横跨沙漠戈壁,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是单调乏味的,可也有难于言表的魅力。无论是沙漠还是草原,尽管日复一日展现的都是些平淡而又荒凉的景观,可是,我从来都不曾厌倦过,而且还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凡是到过沙漠的人,总是渴望能旧地重游。这广袤无垠的大地,如同大海一般,使人就像着了魔一样地迷念着它。”

今天,一说起“丝绸之路”,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真正使“丝绸之路”具有全方位立体感并在中国被普遍接受的,正是探险家斯文赫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