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让孩子成长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1)

早教的秘密 作者:李子勋


流行的育儿观念大都有这样的理论假定:孩子的成长都是相同的;越早发展语言与理性思维的孩子智力越好;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别人行,对你也行;情商高的孩子能力也强;学习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小时候学习发展不错的孩子,长大后也不错……

事实上,这些理论的基本前提都站不住脚,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能力的特征与发展速率也是不同的,这符合生命科学的多样性原则。如果我们承认“上帝”的智慧,那么“上帝”不会愚笨地只造一种人。父母需要秉持这样的观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培养孩子是协助他成为他自己,以完成他生命的使命。”我经常思考上帝造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差异,尤其是占儿童人口数一定比例的特殊心智儿童,比如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躁抑症、抽动障碍、精神分裂,这些是医学对这些孩子的定义,并通过治疗与干预把他们变为普通人。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让他们适应社会,但为什么不少更好的社会发展领域适合他们。其实真正创造人类科技与文明的人恰好是这些“半疯”的人,因为不能适应现实,于是这些特殊人创造新的、更完美的现实。

社会教育制度与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具有通约性,无意间给孩子的多样化发展带来阻碍,很多优秀的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适应教育环境与方式,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社会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我们的教育却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这是一种悖论情景。反思现代社会,有个性,有自由意志,比较逆反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的概率高;老实听话,适应中国式教育的孩子大多循规蹈矩,顺风顺水,敢闯敢干的人不多。由于育儿与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对儿童能力评估的单一性,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变得平庸,具有天赋的人备感压抑。

观察的结果由观察的工具所决定,而非由孩子自在的真实才能所决定。可以认为12岁以下孩子的能力差异不是孩子自身决定的,是一致性的判断标准决定的。美国人类学家写了一本书《天才与白痴》,认为人类的发展完全是依靠那些社会适应不良的人,书中列举了47位最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们在儿童时期都是不正常的孩子。由此书你会想到,对这些特殊孩子的态度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却只培养一种人,这是一种教育的悖论情景。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把孩子变成一种科技人,而非多向培养。我在《家庭成就孩子》一书中强调家庭的补偿功能,如果主体教育是培养“吏”的,服从、按规则生活、遵纪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补偿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决策、自行其是、创新、不守规矩……中国古代的教育,孩子小时候是以私塾为主体,长大后是书院的形式,然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私塾式教育充满老师的个性,方法也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这在儿童阶段是很重要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教孩子什么知识,而在于教育的结构与方式给孩子太多的指定和标准。现代科技越来越重视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现存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妨碍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忽视了孩子本身的天赋特征。了解光谱的人都知道,所有色差都是连续存在且难以划分的,只是人类有限的视觉能力造成了七色彩虹。30多岁的人,能真切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能力也是分类、细化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些能力是社会需要的,具备这些能力的人看起来就美,一些天赋能力被社会忽视,那些孩子看起来就能力不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