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成就了不少人,也坑了不少人。
胡小懒就是可怜的“被坑者”之一。不管做什么事,他都习惯等到最后一刻才行动,工作这几年,熬夜加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不过,他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他还曾经跟朋友调侃说:“其实吧,加班干活挺刺激的,想起第二天早上得把东西交给头儿,干活根本不会走神,效率特别高。平常的散漫劲儿也没了,真有变身成功人士的感觉。”
特拉华州大学的心理学家M.朱克曼为胡小懒这样热衷于和时间赛跑的人创造了一个词语:寻求刺激。他说:“这类人需要肾上腺素迅速上升带来的刺激感,宣称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高压下做事,才能获得这种刺激感。事实又如何呢?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往往根本没办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的确,胡小懒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说:“没问题,肯定能做好。”可结果往往是,到了最后,发现很多想处理的问题都根本来不及处理了。就像上次做的那份策划案,分明就是老板在后面催着,自己在前面跑着,一路慌慌张张,犯了一大堆错误,方案根本就不尽如人意。
对这样的现象,朱克曼教授又解释说:“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工作计划,直到越来越接近Deadline,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此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体验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拖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换句话说,像胡小懒这种对工作非要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挑灯夜战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刺激,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劣质快感。因为他总会想起过往的经历:每次他在最后一刻采取行动时,都是一副满血复活的样子,激情也被点燃了,甚至在压力下,还想出了不少新颖、独特的好主意。而后,他就认定自己一定得到了这样紧迫的份儿上,才能把内在的潜力给逼出来。
其实,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看法。
德保尔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在著作《万恶的拖延症》中,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