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菲特传》第6章 急流勇退(3)

巴菲特传(纪念版) 作者:(美)罗杰·洛温斯坦


到了1967 年年初,巴菲特觉得有必要提醒合伙人,最近一些新成立的共同基金在业绩上已经超过了自己。另外,他还警告说,自己原先泉涌不断的灵感现在正“慢慢枯竭”。尽管他不分昼夜地寻找投资机会,但是他的话语中还是透露出一种悲凉。他说:“如果自己灵感的源泉已经完全枯竭,我就会立刻如实地告诉合伙人,以便于大家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之所以会说出这些可怕的预言,正是因为华尔街出现了非理性的投机冲动。对于很多基金经理来说,这是股市高歌猛进的岁月。大家对电子类股票趋之若鹜,每一只新发行的电子类股票都被当作第二个施乐公司,受到一路追捧。难道是华尔街突然涌现出了一大批电子专家吗?如果有谁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说明他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时代。当年的华尔街把电子类股票奉为至宝。像美国音乐协会之类不起眼的股票,都因把自己称作“太空之声电子公司”而摇身变成了股市上的宠儿。

之后出现的是股民对高科技股的追捧,推动这股狂潮的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比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利顿实业公司(Litton Industries)和凌-特姆科-沃特公司(Ling-Temco-Vought )等,它们掀起了一股兼并狂潮。那个时代对经济充满信心的公众不相信官僚主义,而是将信心注入这些庞大的组织(或技术)。

后来,市场上又出现了“非注册股票”(letter stock),这是一种未经登记的股票,往往是由那些经营前景很不明朗的公司发行的。因此,这类股票的定价方式也很奇特。尽管这些不同的风潮都有潮起潮落的时候,但是当一种风潮消退时,马上又会有另一种新的风潮随之涌来。因此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华尔街的投机气氛变得越来越浓厚。

最能代表这个投机时代的理财产品莫过于“速利基金”(performance fund),它的出现对于传统共同基金是一种挑战。这种新型基金并不力图在长时间的运营期内超过大盘的平均盈利水平,而是着眼于每一个季度、每个月、每周乃至每小时内都能迅速获利。速利基金往往由那些一心想要短平快地赚钱的逐利之徒操作。他们频繁地在不同种类的股票之间转换,不断追逐那些热门股票,就像一个演员到处走场,陶醉于观众的掌声一般。他们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在市场行情的波动中赢利。杰拉尔德·蔡是曼哈顿基金的经理,他就是这个时代经营速利基金的代表人物。据称,只要杰拉尔德·蔡涉足的某只股票有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这都足以在市场上引发轩然大波。杰拉尔德·蔡这样的逐利之徒根本看不上霍华德·巴菲特所说的大隐于世的境界,而杰拉尔德只不过是一个岁数不大、没有多少阅历的年轻人罢了。

此类年轻的苟利之徒一般都是怎样的人呢?他往往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名牌商学院。年纪往往不到30 岁,甚至20 岁刚出头。他喜欢穿粗条纹的衬衫,系细纹花哨的领带,浑身散发出一种自负与傲慢的气息,仿佛自己无所不知。他满口都是新近的流行语,包括“速利”、“概念股”、“创新”和“协同”等。他往往语速极快,雷厉风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