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 月的董事会会议之前不久,巴菲特秘密地被提名为公司董事。
在正式接手公司那天,巴菲特一大早就飞到了新贝德福德。他的平头理得很精神,西服的扣子也扣得紧紧的,西服上面还有很多褶皱。他后面跟了个助手,身上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活像一个外表邋遢而又风尘仆仆的外地推销员。
巴菲特向位于考夫大街的办公室走去,西伯里最后一次从象牙塔中走了出来。在召集所有与会人员入座以后,西伯里把这次会议的日程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但没有表态。之后,西伯里·斯坦顿就隐退了。杰克·斯坦顿也只能喝下这杯苦酒,两人一言不发,跌跌撞撞地冲出了铺着镶木地板的优雅的会议室。肯·蔡斯被选为总裁,巴菲特担任公司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奥蒂斯·斯坦顿还不忘给哥哥最后一击,把票投向了多数派,使自己在董事会中保全了一个席位。尽管马尔科姆·蔡斯的头衔还是董事长,但现在真正接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人是巴菲特。
公司改组的1965 年5 月10 日当天,股价便大涨到每股18 美元。
不过,这一次巴菲特在媒体上的良好形象几乎毁于一旦。下午版的《标准时报》在头版上有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西伯里·斯坦顿故意向媒体走漏风声,对于某人因为“某种外部利益”而使得自己被迫离职的做法大加挞伐。由于巴菲特担心公众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清算人”(这是一个源于登普斯特尔机械制造厂的令人嫌恶的称谓),所以他十分恼火。
但是,巴菲特却撰文公开赞颂斯坦顿兄弟在公司改组期间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且也刻意让自己在实施公司改革计划的过程中放慢了脚步。在这份报纸第二天的版面上,巴菲特承诺他“将像以前一样,在原来的工厂里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并销售给同样的顾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伯克希尔几乎关闭了所有的纺织厂,最后只留下两家工厂,累计净亏损超过1 010 万美元,资产减少了一半,而且只剩下2 300 名工人—这个数字只是1955 年两家企业合并时员工总数的1/5 。不过,公司的经营前景看起来有好转的迹象,市场对人工纤维的需求十分旺盛,公司终于看到了扭亏为盈的曙光。人们本来想听听分析师理查德·蒂利森关于巴菲特的到来会发表一番什么评论,但这位“忠实的”分析师却和西伯里·斯坦顿站在了同一战壕里。价值线公司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5 月的报告是由另一位新的分析师签名发出的,他指出“新控股股东”的运营计划并不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