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菲特传》第8章 回归股市(6)

巴菲特传(纪念版) 作者:(美)罗杰·洛温斯坦


巴菲特所谓的内幕消息还涉及青年之城,这是奥马哈当地很有名望的一家机构。它是由一位名叫爱德华·弗拉纳根的爱尔兰传教士于1917 年创建的,为的是给那些任性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栖息之地。它因在1938 年由斯宾塞·特蕾西主演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露面而声名大噪。有消息来源告诉巴菲特,青年之城目前过度关注经济收益,而与创始人弗拉纳根的理想相去甚远。

这一线索对于不甘寂寞,但相对于《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只能居于次席的《奥马哈太阳报》而言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巴菲特还给了斯坦福·利普西一个重要的提示:青年之城首次被要求填报一份独立的纳税申报单。人们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它名下的投资组合价值已经高达惊人的1.62 亿美元,这比美国圣母大学的捐赠基金还要多出整整一倍。但与此同时,它却很少为青少年服务,并且还在贫穷的伪装下进行着攻心的直销宣传。

这个故事触动了巴菲特的良知,他对资本有着一种顶礼膜拜般的忠诚。因为任何数量的金钱,甚至是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当年资助哥伦布航海的微薄经费都为未来的亿万财富播下了善因,而且巴菲特认为挥霍或滥用金钱都是一种罪恶。

青年之城这一新闻报道的采访和写作是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巴菲特、斯坦福·利普西以及编辑一同在编辑室里认真校对了这份长达8 页的报道。巴菲特引用《圣经》中的一句话来作为这个故事的标题,这是他对所有在公益事业中或是在商业运营中滥用资金者的劝诫—《要清楚自己的职责》。

这篇发表于1972 年3 月的报道赢得了美国新闻普利策奖。

巴菲特喜欢报纸,他经常怀念童年时在《华盛顿邮报》做送报员的美好时光,他也喜欢报纸散发出的那种油墨香味。但和其他诸如社区银行和《华盛顿月刊》之类的准社会企业一样,《奥马哈太阳报》并不能让巴菲特感到满意。尽管巴菲特为获得普利策奖感到自豪,但他最想要的还是利润。

《奥马哈太阳报》的经营状况并不景气。当它提高销售价格时,发行量便骤然减少。斯坦福·利普西说:“这种局面是巴菲特始料未及的。”这种局面似乎也让巴菲特感到非常惊愕,他突然如饥似渴地想要了解关于报纸的所有知识,他开始专注地研究报纸以及其他关于媒体的经济学理论。就跟从前他在发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以后完全沉浸在保险业的经历一样,现在巴菲特如果没能将报业从头到尾地彻底搞清楚就绝不会去睡觉。他了解得越深入,就越发感受到《奥马哈太阳报》是一家无可救药的二流报纸,他在这里看不到什么光明前景。在青年之城的新闻报道登出之后不久,巴菲特在给一位同事的信中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