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的时候,他从别人那里要来五六十粒豆种种下,并写下一首打油诗:
开轩何处面桑麻?狼藉阶前闲草花。
回忆江南蚕事好,我从煮豆总思家。
在香港,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每天都在关注着《大公报》上内地的消息,此时他滞留香港已近一年。和他一样,张君秋、孟小东、张大千等一些艺术家也待在香港,徘徊不定。在香港听到的关于共产党的诸多流言,让马连良对共产党很不放心。抗战期间,因为曾到过伪满洲国演出,他一度背负着“汉奸”的帽子。
在粤剧流行的香港戏曲界,马连良登台的机会有限。来港不久,马连良便因演出亏空,背上4万港币的债务。为了早日还清债务,马连良在结识电影导演白沉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摄了自己的戏曲电影《打渔杀家》。以下是电影中的一段台词:
我本当不打渔关门闲坐,怎奈我家贫穷无计奈何。清晨起开柴扉红日似火,众渔民拖渔网奔赴江河。
《打渔杀家》是一出京剧剧目,讲述由梁山好汉阮小七易名的萧恩与众兄弟分手后,带女儿在江边打渔为生,与渔霸发生冲突的故事。
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京剧大师梅兰芳给昔日好友马连良写信,请他返乡。信中写道:“主席总理亲自过问,梨园同人不停奔走,回归之事,当机立断。”
随着国内局势渐趋稳定,渴望归乡的马连良在1950 年国庆节秘密回到内地。两年后,他重整旗鼓,组建“马连良京剧团”,开始新的演出。
1949 年年底,中国国内各地都在举行活动,庆祝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70 岁生日。此前,政协会议确立了新中国的外交三大方略: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
在国内庆祝活动举行前的12 月16 日,毛泽东离开北京,踏上了出国访问的行程。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同时参加苏联领导人斯大林70 寿辰活动。
给斯大林准备的礼物由毛泽东自己选定,足有两车皮。一车皮是山东的大葱,一车皮是江西的蜜橘。离开当天,北京下了一场大雪。匆匆前行的列车,穿过1949 年岁末的严寒,隆隆驶向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