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后,崔万增被告知退居二线,原因是有人认为他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做卖馅饼这样的事情有损形象。
和崔万增一样,这时候许多人把上街摆摊作为认识市场的开始。《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北京人这时的口号是“要想富,上马路”,“各种跳蚤市场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东八里庄纺织区、团结湖、八角村体育场、古城等地段,出现了10余处红红火火的第二职业夜市,规模最大的有200多人,少的则有50多人”。
此时,第二职业、小时工、跳蚤市场等词汇被人们频频提到。199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青年人“最迫切的需要”,许多人打出了“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的口号。
这一年有4 600多万农民进城打工。连续3年的丰收,粮价下跌,农村出现了卖粮难现象,农民收入也随之下降。这一年,重庆市的粮票退出了市场,此时,生活必需品计划分配的制度已经实行了30多年,随着这一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民进城打工可以直接购买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电影《股疯》反映了1992年股市大潮中上海市民炒股的故事,影片中阿婆发财的情节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92年,上海70多岁的老太太谷如贞去储蓄所存款,跑错柜台买回100张30元的股票认购证,由此买卖股票赚了大约近30万。《北京青年报》报道说,与电影不同的是,现实中的谷如贞发财之后,唠唠叨叨地说:“我活了70岁,也没有见过那么多钞票,这不是发横财吗?”
此时的上海和深圳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可以发行股票的城市。
30多岁的卢晓媚是广州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名学者,从未涉足股市的卢晓媚得知8月份深圳将要发行一批原始股,于是和7个同事赶往深圳。在日记中,卢晓媚描写了到达深圳第一天的情景:“上万的人顶着烈日蜷缩在储蓄所门前的水泥地上,矿泉水瓶子、快餐盒子扔得到处都是。”这一天,深圳的300个新股认购发售点挤满了150万股民。
《蛇口消息报》发表的一组照片中,镜头所及都是排成长龙的队伍,拥挤混乱的人群。一位来自江西的小伙子被清理出了购买股票认购证的长队,他手里攥着被汗水浸湿的身份证和钱,绝望地冲着镜头大喊:“我排了整整两天两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