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西敏司﹙ Sydney Mintz﹚在《品味食物、品味自由》(中文版译为《吃》)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对每个人而言,饮食行为是人类透过行为,把事物的时间与思想的世界连接起来的基础,因此也是个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基础。食物进入人体内会如何,个中奥秘尽管难以说清楚,不过大家直觉上认为,人吃什么会影响他变成什么样子,这种想法具有某种道德控诉。像我们人类这种爱用象征的动物,要是没有什么办法给摄食加上道德负担,那可能才更出人意料之外。
西敏司的意思,是说人类的饮食这种看似生物性的活动,是与人类的文化象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并带有某种道德意味。他这里说的,主要是关于人类吃什么的问题,在我看来,研究人类用所吃的食物去维持“礼”的秩序,即保持人与人、人与世界和谐交流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茶叶,已经成为今天礼仪世界不可或缺的食物(饮料),在安溪,当我们涉足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活,无论是风土人情、庙宇祠堂,还是节庆祭祀、人文形态,都会发现,超越于茶叶“自然属性”之上的“社会生命”表现得尤为凸显。茶,不仅仅是一杯被“消耗的食物”,而是一种特别合适的“介体”,它是人与人之间最为亲密的一种礼仪,也是构成安溪整个世界秩序的基础,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安溪人种茶、饮茶已有千年历史,长期的生活积累,演变发展,世代的口传心授,积淀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安溪茶俗。安溪茶俗涉及安溪人的衣食住行和日常交际,“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是只要你到安溪作客,主人必端出洁净茶具,煮水泡茶,以款款之礼相待。茶是上好的铁观音,茶具呢,是邻县德化产的“中国白”瓷盖瓯,只要你的茶杯刚一空,主人必定马上为你斟满清馨茶汤,一道道,让你渐入怡情悦性的佳境。
台湾种茶源自安溪,品茶方式“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同;盖台多三洲人,故嗜好相似”。城镇街巷,随处可见茶肆,俗称“茶桌仔”。过去,许多地方在旅人经过的路旁或树下摆着一个大水桶,上面写着“奉茶”,供行人免费饮用。比较讲究的还搭一个小棚称之为“茶亭”。闽台婚嫁喜事中,茶叶是重要部分,安溪至今保存着成套仪式。婚前,男女青年以茶歌茶调对歌,表达彼此爱慕之意;相亲时,准新娘端甜茶见客,准新郎一喝,喜事已成大半;男女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若干天,须备齐聘金、礼盘到女家,礼盘中除鸡酒、猪腿、线面、糖果外,还要外加本地产的上好茶叶;婚宴中,新郎新娘要按席敬茶,宾客接茶后则要回应予“四句”(闽南谚语),如“喝茶吃甜,明年生后生”,以示吉利;婚宴结束后,新娘要在新郎的带领下,“奉茶汤茶果”谒见公婆长辈,逐一启示各种称谓,翁姑和其他亲戚受茶后,“俱有簪仪答拜”,即回赠红包或黄金饰品,俗称“压茶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