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的担当》第二章 重提“中华文明圈”(6)

中国的担当 作者:辛子


第三次迁徙发生在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国鼎立,流民四起,一部分难民跑到辽东进入朝鲜,一部分人就是从山东半岛和浙江沿海继续往朝鲜、日本跑。这是有历史依据的。什么依据呢?日本曾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青铜镜,其中三国东吴的镜,居然出现了铭文“天纪二十五”、“天纪三十年”,而东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就已经降晋而亡国改号了。这说明什么呢?东吴有一批工匠跑到日本后,一直认为东吴还在,按年号继续铸造,或者知国亡仍奉吴为正朔,延续年号。所以这寓意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魏晋时代。

到隋唐中土实现江山一统,日本开始派遣唐使以后,日本几乎全盘学习中国。它进行户籍统计和文化改革的时候,就开始把从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移民日本的高贵姓氏称为“归化人”。很多人的姓氏,现在都是多个字的姓氏,都是那个时候改的。比如姓秦的改成长宗我部氏,比如岛津氏、服部氏。又比如按职能取姓氏,有织部就是负责纺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移民国家。

司马辽太郎跟李登辉对话的时候说,日本两千年以前也是一个海上难民国家。言下之意是台湾也算得上是难民的聚居土地。为什么?因为中国大陆抗战胜利后国共三年内战,我们叫“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打败了,200多万人跑到台湾去了。从历史地缘因素来看,历朝历代中国战乱之时也是打败了的一方跑到了朝鲜、日本。

孔子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那么,浮于海,到哪儿去?孔子是鲁人,在山东,乘桴浮于海,无外乎是去朝鲜、琉球或日本。而台湾是在更南边,所以孔子那个“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及的地域范围,肯定是渤海这一片。孔子讲“礼失求诸野”,这个“野”又是哪儿?中国的四边嘛。古代王畿外围以500里为一同心圈区域,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再远是遐服、迩服。所以成语有“闻名遐迩”,比喻遥远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讲的是核心政治文化对边缘地带有一个同心圆一样的文化辐射影响。

我为什么讲这些,就为了说明日本提出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有更深的来源。日本列岛文化是外来文明和日本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外来文明来自中国大陆。所以在日本文化的骨子里,总有一种想回去皈依母体文明的寻根感念,就是所谓想复归的观念。

在日本,出现过弥生文化突然的繁荣。什么叫弥生文化?东京弥生町当地出土的文物,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同时出现,遗址文物中有中国式铜剑、铜铎、铜镜,秦式匕首。三种文化样式的混合说明外来文明突然进入日本本土。弥生文化断代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秦汉之际。日本历史学界公认“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我是不是扯远了?

中霖:没有,懂得这个历史根源很重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