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兄弟目瞪口呆,纷纷说:“哎,曹大哥,你这是干什么,一句玩笑话何必当真?”
曹锟大大咧咧地说:“小意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走!”
众人异口同声地称赞道:“好样儿的,真够朋友!”说着,出了估衣店,进了一家饭庄。
有人问:“曹大哥,你是怎么当的兵?”
曹锟说:“唉,说来话长。” 曹锟,字仲珊,同治元年(1862年)生于天津大沽一个穷苦渔民之家。父亲曹本生,以撑船、打鱼为业。他生有子女七人,曹锟排行老三,人称曹三儿。大哥曹镇,大姐曹大姑,四弟曹锐,五弟曹钧,六妹曹二姑,七弟曹锳。曹本生为人要强,虽然家境贫寒,但不惜勒腰带,也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因此,曹家兄弟大都上过几年私塾。
曹锟十五岁时,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以贩卖布匹维持生计。开始,他背着大包袱,步行到天津,从商号里买来布匹,然后背到四外乡里去沿街叫卖。后来,经营范围越来越大,买了一辆独轮手推车走村串户。起先只贩布匹,后来估衣、针头线脑、胰子香粉都卖。他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女人,而且多是大姑娘小媳妇。开始,他年龄小,十分腼腆,抵挡不住那些挑逗的目光,脸总是红红的,低着头不敢正视她们。渐渐地,他久经江湖,变得不老实了,说话油嘴滑舌,一双野猫似的小眼睛,使劲儿往女人脸上盯。为了取悦她们,他时常多量几寸布,少收几文钱,哄得女人们神魂颠倒。少数好贪小便宜的女人,为了得到更多好处,不惜卖弄风骚,跟他眉来眼去。所以,没过两年,曹锟已变得十分世故练达,学会了一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生意经。
曹锟十九岁那年,有一天来到一个小镇上卖布,忽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他收起布摊,推起小车跑到一家厦子下面去避雨,衣裳都淋湿了,冻得他不时磕牙打战。
“咣当”,随着一声门响,传来一阵银铃般的声音:“哟,这不是曹掌柜吗,大冷的天儿,怎么站在这儿?”
曹锟心里一激灵,赶忙回头看,原来是一位二十七八岁的风流少妇。她中等身材,身量苗条,穿一身银灰色裤褂,一双白鞋。油光水滑的头发梳得高高的,脸上搽了一层淡淡的官粉,细溜溜的眉毛如一双受惊欲飞的鸟,一双不大的杏核眼神采飞动。这女人叫孙秀娟,守寡有一年多了,长得虽不算很好,但风韵飘逸,楚楚动人,使人禁不住要多看几眼。曹锟很觉窘迫,有礼貌地一抱拳说:“啊,大嫂,实在对不起,多有打扰,我避避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