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节 共同富裕的所有制思考——共有制(1)

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改革 作者:蒲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研究中国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科学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理论实践和行为实践的双重逻辑客观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

邓小平曾经说过:“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只有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才能稳固,社会才能和谐,人民才能高兴,内需才能优化,发展才能包容,民族才能复兴。而中国的稳定持续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把绝大多数人组织在以资本分享为纽带的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中。思辨中止于现实。思辨的现实表现为:贫富分化正由量变渐近于质变的底线,要求公平的呼声弥漫于各个阶层;发展失衡,转型受制危及中国经济的未来,内有“倒退说”,外有“崩溃论”;社会矛盾纵横交错,未来可能陷入两种最坏的境地:已有的模式效率减值,新的模式建构不充分,宏观决策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提升,但却屡屡遭受诘难。公共资源在市场化过程中形左实右、形公实私,地租级差为少部分人独享,自然资源的社会溢价与大部分人无关,突显了理论的困惑和行动上的跛足。

要对现实发展遇到的两难问题进行富有成果的探索,尝试从开端意义上寻求人的知识性、决策、共有制(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逻辑一贯性和统一性,必须具有突破既成观念的理论勇气,因为理论一旦与现实相悖,我们就不能从理论的原则去寻找原因,而应到理论的逻辑前提中,也就是到观念中去寻找。不如此,就不能达成思想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自信。

事实证明,一个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剥削才能创造财富的社会体制,一个社会总财富不断增长却不能使多数人都受益的社会主义无法长久存在。现实需要新的决策,需要坚定改革,转换逻辑起点,顺应大生态文明的历史拐点,迅捷有效地实现利益循环线的正确调整和纠偏。

一、共有制的逻辑

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所有制理论的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前,我国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之后的 30多年里,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有制理论,从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保护它们的合法权益”,再到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营造“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就所有制理论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新探索。正是由于所有制理论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长期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人均纯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