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地想一想就会明白——以上两种比喻其实是存在概念置换问题的。因为,20%的国人拥有80%以上的银行存款,并不等于拥有80%以上的国家财富,更不等于占有80%以上的实际生存空间。
但是要求80%还多的大受贫富悬殊差别刺激的同胞们冷静,几乎会被认为与20%的人狼狈为奸,所以很少有人用冷静不冷静来劝80%的绝大多数同胞。
是的,2000年以后,我确实经常听到对于我们中国的以上两种比喻。
而且,以上两种比喻,又往往激起以下同仇敌忾似的言论:
妈妈的,干脆翻车拉倒球的算啦!
等着瞧吧,泰坦尼克不是都沉了吗?
这便是后来被概括为“地火在运行”的民间心理图画。在我印象中,“地火在运行”五字乃是已故老文化界领导陈荒煤的一部散文集之集名。民间是不熟知陈荒煤其名的,更不会知道他有过那么一部散文集。又可以肯定,“地火在运行”,实则为敏感的知识分子们的概括,说是“坊间”的概括也未尝不可。在从前年代,出版社曰刻印坊。“坊间”有“文化圈”的含意。“洛阳纸贵”便是相对于“坊间”而言的。
至近年,“地火在运行”五字,又引申出“改革与革命赛跑”的国情概括。这主要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们的话语。这种话,我在某些讨论国是民生的会议上也大声疾呼过。我这样的文化知识分子,当然主张中国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以顺应国人对民主、公平、更多公民权利与利益的诉求;从根本上防止腐败,限制特权,缩小贫富差距。说“改革与革命赛跑”的知识分子,有的是真担忧革命之发生。并且他们的担忧,非是站在一己得失之立场而生,首先是站在民众立场而生,更是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而生。他们都是熟知中外近代史的。民众在所谓革命中除了获得愤恨情绪大释放的快感,以及一时之所谓社会地位的“提高”,实际上其绝大多数从不曾分享过革命的物质成果。因为道理是那么的简单明白——革命本身不可能是任何生产力。恰恰相反,是对一切生产力的最严重的破坏力。所以爆发革命的任何国家都必然经历一个“生产废墟”阶段。而且,革命的生命代价极大。付出此代价的,也必然主要是社会的底层人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们,希望改革不要失去机遇,进行在革命的前边,心愿也正基于此点。人民获得革命之物质成果,乃是革命成功之后的事,说到底还是要从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获得,并且将一如既往地以绝大多数之人口,获得极有限的一部分物质成果。因为比之于改革家,革命家对于社会分配之经验是有限的。且往往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毕竟将革命搞成功了,于是有权接受膜拜顶礼。但此处所言之革命,其实是中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武装夺取政权式的遍地陈尸流血式的革命。亦即叙利亚式的革命。卡扎菲的下场证明,若太迷恋专制,坐失了改革机遇,革命又是不可避免的。是的,改革也有机遇期,一旦坐失,所谓“过了这一村,便无这一店”了。
说“改革与革命赛跑”的知识分子中,有的并不真的担忧革命之发生。以他们对于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之发生的历史常识思想,以他们对中国之民性的考察结果,其实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根本不会发生革命。什么颜色的革命都不会发生,什么花样的革命也不会发生。暴力的流血的以无数生命为代价的革命不会发生;非暴力的以抗议游行示威为方式的算得上是革命并且真有革命目的之大事件也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