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创造而非享受幸福
卢作孚的能力超群,知交遍天下,以至于张群说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实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这样的完人,可以用安?兰德的话来说:“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
“文革”结束时,四川省委统战部的一位干部曾对卢国维说:“您的档案是我见过的知识分子档案中,最清白干净的。”
一
我们当代中国人对现代历史有诸多想当然的理解,比如现代历史有一种混乱的自由,因此个人创业较现在容易得多,那是“冒险家的乐园”、投机投资的天堂,好像人们白手起家即可轻松地发家致富;还比如人们误解前贤即民国人物不善于不懂得生活,似乎他们都是清教徒式的人物;又比如人们承认民国人物的精神风貌较当代要向上一些,但究竟民国人物的生命完善达到什么程度,今人是很难想象,也不愿相信的。从宗教界如佛教的四大高僧,到文化界的梁启超、傅斯年们,到赳赳武夫蔡锷、蒋百里们,那种人格和生命的完善境界完全在我们当代人的想象力之外。这些想当然,集中在卢作孚身上,最为典型。
卢作孚出生在一个四川的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学成才,二十来岁开始办报,三十一岁时在军阀杨森的支持下创立四川通俗教育馆,三十二岁时转向实业。卢作孚以八千元开始创办民生轮船公司,但这种创业绝非我们现在以为的容易。在当时长江上的航运是由外国人瓜分的,外资财大气粗。卢作孚靠乡亲、朋友、地方绅士的支持,才募集了一点资金,购置了一条仅七十余吨的小客船。这种艰难的起步或说夹缝里的生存大概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但我们想象不出的是卢作孚坚持下来,而且成功了。几年后,卢作孚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企退出长江上游。十年后,相继在上海、南京、武汉、宜昌等地设立分公司。从一条七十余吨的客船发展到一百三十多条的三万六千余吨的船队,职工七千余人,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