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迁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为了自保,成立了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蒋经国担任该委员会的负责人。这一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情报与秘密警察活动,主要任务是镇压台湾岛内的本土异见分子、调查搜捕“乘乱混进台湾的中共间谍”。像王朝统治的“东厂”、“西厂”一样,“辣手摧花”,蒋经国以恐怖高压手段维持政权的稳定,台湾的“白色恐怖”一言难尽。据说,从1949年至1987年解除戒严这38年之间,近3万人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其中约有4500人遭到枪决。经历过苏联肃反的蒋经国一定对此得心应手。
蒋经国的罪责写进了历史。噤若寒蝉的台湾人民不会原谅他的罪行,曾被他关押过的李敖就说:“蒋经国辣手摧花四十年,最后死前几个月才来了一点怜香惜玉的噱头,我岂可轻予认定?”
但无论如何,蒋经国最后一刻放弃了“蒋家王朝”,跟反对派互动,开创了台湾民主化不流血的宁静革命。今天的中国人多把蒋经国的这一转变看做是大的环境因素,即在享受台湾经济腾飞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国民党面临着台湾本土人士参政的压力,以及异见人士要求自由化、民主化的压力,这些压力在美国等国际环境的催化之下更为巨大。因此蒋经国会顺应时代而变化。
在1966年,“国防部长”蒋经国在“国民大会”上推动一项临时条款修订案,允许台湾本土人士在民意机关里有一席之地。这一小小让步意义重大,三年以后,党外人士郭国基和黄信介当选“立法委员”,“立法院”内第一次出了两位真正的反对派人士。由此可见,台湾的压力固然大,蒋经国也是民主化的先行者之一。
实际上,时代潮流也好、环境的变化也好,都只是外部因素,最主要的,仍是蒋经国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理想,跟中国人的修身齐家传统、圣贤传统相统一了。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灯续命者都明白杀生的因果道理,如白起、蒙恬等人不为自己的横死叫屈;中国传统的担当者都明白“其命维新”的道理,如赵武灵王、魏孝文帝、王安石等人要变法维新;中国传统的道统在于为生民万世开太平……因此,蒋介石一生杀生伤生无数,上干天和,下招人怨,到晚年放弃权力,躲进小楼成一统,而终得正果,正是回头是岸、修忏积善的表现。这一切都为蒋经国看见了。因此,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赠言蒋经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正是蒋经国变革的动机,也是他的胸怀,从这点上看,他绝非是在玩一点“怜香惜玉的噱头”。
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蒋介石已然走进个人的顺生日子中,颐养天年而不问世事,党、政、军大权实际上已经掌握在蒋经国手中。跟“儿皇帝”的谨小慎微比,蒋经国自此一开始就展露个性,他从开会做起,“别人一啰嗦,他就扳弄手指头或合掌抚脸表示不耐烦”。他把改革的板斧指向官僚,比戈尔巴乔夫更早,他提出了“公开化”,决定除了国防经费、外交经费之外,国家政府预算一概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