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个人直接对另一个人做出攻击行为,发泄的作用尤其会事与愿违,这恰恰是认知失调理论指出的。当你对另外一个人做出伤害行为(让他陷入困境,对他进行言语侮辱,或者对他拳脚相加)时,另外一个因素便会强烈地发生作用:你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比如说,一个男孩与他七年级的同学一起,嘲弄欺负一个比较弱小的孩子。这个男孩愿意成为这伙人中的一员,但他内心并不愿意欺负那个孩子。事后,他因自己的做法感受到了一些失调。他想:“像我这样一个正直的孩子,怎么会对那样一个善良、无辜的孩子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为了减少失调,他会让自己相信受害者并不善良也绝非无辜:“他是个笨蛋,还总做错事。而且,假如有机会,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一旦这个男孩开始责备那个受害者,他就会在下次机会到来时发起更加凶狠的攻击,为自己最初的伤害性行为辩护,也为更富攻击性的行为积累条件。这便是宣泄假说的错误所在。
第一个得出这一结论的实验,着实让那位研究者大跌眼镜。当时还是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一名研究生的迈克尔·卡恩,设计了一项巧妙的实验,他坚信这项实验可以证明宣泄的价值。卡恩扮成一名医师,去给大学生们做测谎和血压检测,并逐个向他们说明这是一项医学实验的组成部分。在进行这些检测时,卡恩假装很恼火并对这些学生们进行言语侮辱(这些话冒犯到他们的母亲)。学生们被激怒了,他们的血压在上升。在实验条件下,学生们被允许向卡恩的导师状告他的侮辱言论以发泄他们的愤怒,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但在控制条件下,学生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愤怒。
卡恩,这位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者,被实验结果惊呆了:宣泄假说被彻底推翻了。与没有机会表达愤怒的人们相比,那些被允许表达自己对卡恩的愤怒的人对他更加深恶痛绝。另外,表达愤怒使得那些血压已经很高的人的血压变得更高;而那些没有机会表达愤怒的人,其血压则很快降到了正常水平。17在对这种出乎意料的模式寻求解释的过程中,卡恩发现了失调理论。这一理论当时刚刚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意识到该理论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出完美的解释。由于学生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给卡恩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让自己相信卡恩应当受到这样的对待,由此增加了他们对卡恩的愤怒,也导致了他们血压的升高。
孩子们从很小便开始为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辩护:他们打了自己的弟妹,弟妹开始哭泣,他们便会声称,“是他(她)在哭,他(她)该打!”大多数父母认为这种孩子式的自我辩护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实际情况却往往相反,人们会冷静地思考引起如下行为的相同机制,例如,帮派对弱小孩子的欺负,雇主对工人的虐待,爱人之间的辱骂,警官对已经认罪的嫌疑人继续实施体罚,暴君对少数族裔的监禁与折磨,以及士兵对平民的施暴。在上述所有这些事实中,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攻击引起了自我辩护,而自我辩护又导致了更多的攻击。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一机制如何发挥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让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举止荒唐的父亲)回想自己以往是如何回答“你为什么会如此憎恶他?”这个问题的,他想到的是自己曾厚颜无耻地回答:“我想告诉你们,他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伤害。是我故意贬损他们,然后再去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