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电商已成为“万能市场”,几乎要什么都能在阿里平台上找到,相应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已是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的“万用插座”。与之相比,仅一家银行电商的产品和服务种类能否让消费选择更广泛、更便捷、更优惠,而且能否更低成本、更广覆盖地打通其他银行和机构?银行电商又能否超越银行霸权思维定式躬身屈膝地服务呢?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电商交易方式正在迅速向移动电商交易方式变化,原已稳定下来的互联网支付及金融服务方式也面临巨变。至于怎么变,没有唯一的答案。
可见,银行沿用互联网电商模式做跟随者,要想成功,尚需付出艰苦努力。
阻止:不许动我的奶酪
近年来,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残酷。中国社会融资额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已从2006年的91%下降到2012年的65%。商业银行之间对存款额、贷款额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出台将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的市场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
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让商业银行惊讶。虽然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目前的客户、产品都是商业银行不屑做或用传统方式不能做的,银行仍普遍把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视为不合规的跨界入侵者。从垄断思维来看,中小微支付及金融服务市场本来就是银行的,只是银行一直不费心去做,但也感觉轮不到其他机构来做。银行自己的这块“奶酪”即使放着不吃,也不愿别人来吃。
在这一思路主导下,不少银行觉得很委屈,自己遭到了不公平待遇。
银行的风险拨备、产品创新、企业投资(包括重要人事安排)都在监管部门严厉的视线之内,有一点点越界就会受到严格管束。而在互联网的名义下,对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要求比商业银行宽松,它们几乎可以自由遨游。因此,商业银行认为,监管部门应该维护市场公平,管管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家应该在同一条跑道上竞争。
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有较强的行政资源。最好的行政手段就是让监管部门出面干预互联网支付及延伸金融服务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规定了第三方支付通道的相关扣率,在这方面实施行政监管。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市场发展和社会环境下,通过行政干预强制市场选择的效果很有限。银行不如开阔思路,主动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跑道上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