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贪婪的代价(9)

诱惑心理学 作者:(美)丹尼尔·阿克斯特


B·F·斯金纳认为:自杀是自我约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如哈姆雷特希求“借永久长眠了结心灵之苦与肉体之患”,自杀的的确确是了结凡尘忧苦最有效的方式。通常,人们脑子一热,就想要“摆脱垂死之皮囊”。此时,人们就需要反思一下这种冲动自杀的念头。人们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往往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多是一时兴起而为之。哈姆雷特心中积怨,自己“炽热光彩的决心”——他自我了结的冲动——“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这里,我们以枪支与自杀的关系作为例子来佐证我的观点,即自杀是冲动的恶果。在美国,个人持有枪支比例最高的几个州自杀率也比较高,即便是考虑到贫困或是其他的一些因素(但除了贫困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其他条件能把自杀与枪支联系在一起了),结果仍是如此。枪支能够让人们以最便捷的方式来完成我们了结自己的冲动愿望,那么照此来看,自杀并不是人类自制力缺乏的一种表现。只要枪支被锁起来了,或是藏在了不易被发现的地方,那些对生活心灰意冷的人没有打开房门的钥匙,或是找不到藏起来的武器,他们就不得不冷静下来,放弃自杀的念头。

预防自杀或许是反对使用枪支最好的“辩护牌”之一,也是用以阐明人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自我伤害的绝佳例子。长期以来,枪支一直被看作人类自取灭亡的罪魁祸首。大约在100年前,戴维·奥本海姆(David Oppenheim)曾在维也纳心理分析协会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提到,“每一粒上膛的子弹都代表着其主人每一次自杀的愿望”。在预防自杀行为方面,控制枪支使用和在大桥上安装防护围栏或是其他障碍设置都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以华盛顿为例,石溪河(Rock Creek)大约有125英尺深。在这条河上,一座座大桥横跨其上,贯通两岸。其中一座大桥名为艾灵顿公爵大桥(Duke Ellington Bridge),它就像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一样,成了当地自杀者首选的场所。20世纪80年代,有议员提议在这座桥上安装防护围栏,反对者认为在桥上安装防护围栏会对这座桥造成破坏;他们还认为,艾灵顿公爵大桥不是自杀者唯一的选择,就算在这座大桥上安装了防护栏,自杀者还可以去附近的塔夫脱大桥(Taft Bridge)一跳了之。但最终防护栏还是安装上了;随后的结果是,艾灵顿大桥的自杀人数下降到零,塔夫脱大桥的自杀者数量却没有什么变化。

自杀是一种冲动的行为,是缺乏自制力的一种表现,在这一点上,英国人最有发言权,尤其是当我们将目光锁定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燃气大变革上。英国煤炭资源丰富,过去,英国人常年使用物美价廉的煤气作为能源,但是煤气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此时,如果房间的门窗紧闭,几分钟内房间里的人就会窒息身亡。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超过一半的自杀者都死于煤气中毒。1963年,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被人发现死于其在伦敦的寓所内,屋内开着煤气,普拉斯的脑袋就靠在烤箱上。20世纪70年代,英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能源大改造,天然气取代了煤气。此后,英国人的自杀率下降了1/3,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增长。由此看来,人们不会轻易选择另外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煤气使用起来太方便了,忧郁的人只要脑中闪过自杀的念头,冲动之下就会做出愚蠢的举动,根本不用考虑在什么地点,或是需要什么东西。在自制力方面,正如我们一次又一次所看到的,速度打败了一切,但只要自杀过程中稍有些阻碍,人们就很有可能从死神的魔爪中逃脱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