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 面向贵族的手工生产(2)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作者:(美)杜朴


商周铜器铸造得益于制陶技术。耐高温的黏土用以制作(原始)瓷器(图 2-12,制陶的基本工艺见前文),商和西周的南北地区都发现了上釉的陶器,但可能在今天江西、安徽的长江流域更为常见。制陶者在较大容器[常为尊、罍(lěi)]表面涂釉,烧成浅灰绿色或棕褐色。这类器皿较薄,至多带有线刻或绳纹等简单的装饰。釉色不均导致深色的琉点,尽管可能偶然形成,却为现代鉴赏家所欣赏。出土于郑州、安阳、洛阳及西安等北方遗址的例证表明瓷器从南方的窑炉运至北方的消费者手中。制作陶瓷所需的高温窑炉及对焙烧的控制与青铜铸造中使用的熔炉和装备是类似的。

青铜礼器

商周君王的特权包括探寻矿藏、拥有铸造场、在祭仪和国礼中使用贵重铜器,甚至有人提出商代迁都即为了获取所需的铜矿资源。祭祀中所用的礼器是王室身份和权威的象征,王室祖庙中的“九鼎”成为合法性的标志。在周代,新王将获取九鼎作为他得到天命的有力证据。青铜铸造需要技术熟练的劳力,他们分工协作以扩大产出。矿藏需要勘探挖掘,工匠把矿石炼成金属锭,再运至铸造场。擅长制作模、范和用窑炉冶金的匠人也需要原材料和燃料。铸造过程本身需要专门技术,以调配金属比例、谨慎控制浇铸及监视熔炉。最后的冷加工(修剪、磨光)也有技艺要求。这种高技术产品定然令普通民众惊叹、敬畏,或许铸造者在生产过程中还要举行仪式。

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各方面似乎都源于自身传统,尽管出现相对较晚,一些学者试图证明这是像马拉战车一样的传入技术。欧洲对中国铜器的早期研究简单地认为采用“失蜡法”铸造,该技术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获知。对20世纪30年代安阳遗址出土的陶范的研究推翻了这种假设(我们现在知道失蜡法到春秋时期才使用,见第三章)。有些学者倾向认为这是中国冶金史上早于铸造的锻造阶段,主要因为一些早期瓷器的细节可视为金属片的痕迹,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

青铜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铜锡合金,在古代中国铅也几乎总被使用。铜、锡、铅合金的特性直接与三者的比例相关,在铜中添加锡增加硬度,但含锡量高的合金易碎。锡还可降低熔点,增强流动性,便于浇铸。相反,铅促使冷金属易于加工,也影响颜色,令铜器变灰。尽管商代铜器中一直使用铅,但最初它可能仅被认为是铜矿中的杂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可找到这些矿藏,铜和锡在安阳周边300公里内开采。

矿石在矿区或附近被炼成金属锭,安阳苗圃北地铸造遗址及湖北长江附近一处重要东周矿藏都发现了金属锭。商代遗址发现的坩埚(熔化金属锭的大器皿)没有倾倒口,暗示所熔炼的金属纯度已经较高,没有产生很多需要倒掉的矿渣。坩埚以硬陶制成,有厚壁(甚至气室)以保温,底部坚实,常塑出凸起,在熔炉里焙烧时能插入槽内。熔炉与制陶窑炉差别不大,要熔化合金,需达到1000℃以上的高温,但这比烧制瓷器所需的温度低。熔液一旦形成,要注入备好的范具,这一步骤的细节尚不知晓,但安阳一处遗址地面上似乎有木炭划出的从熔炉到浇铸坑的凹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