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杂志的最后,每期都会附上一个售卖员的故事。有家道中落、郁郁寡欢的少爷最后靠售卖杂志过上稳定的生活,有肩负全家重担兼做好几份工、一心要讨生活的母亲,每个故事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街友们的努力。淡水捷运站的售卖者是一位坐着轮椅的叶子先生,跟他买杂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买不同月份的杂志他会给你讲一段当月他的心得,这些心得有的来自这个月他看的书,有的是朋友的对话,或是自己的生活感悟。他说:“对待过去不要过度追悔,失去的都是永远。对待现在,不要过分吝啬,付出才是一种最好的拥有。对待未来,不要过度奢望,属于你的都在未来的路上。路难走,并不代表不能走。转过的弯,走错的路,只是表示人生还有可以学习和精进的可能。”叶子先生整个人很从容,那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才有的淡然,虽然不知道他的过往,但能感受到他那种向上的生命力。如果能在台湾小住一段时间,我一定会将每个月跟叶子先生买杂志列入日程。
上车后我在到朱铭美术馆的路途中信手翻看杂志,在再版的2010年创刊号上,我看着一则《愚人世代》主题时,在颠簸中流下泪来:
“创意、理想、无惧,时下的年轻人总是给社会这样的印象。他们不是自私,老一辈人所关心的话题他们也并非不在意,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自己。经常,那种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向前冲的傻劲,被解读为过度的天真浪漫,但其实这才是在功利挂帅的年代中最无价的特质。这种无所畏惧的热情,其实正一点一滴地改变台湾,一如那个以为可以凭借着一己之力去移动一座山的愚公,《The Big Issue》称他们为‘愚人世代’。这些愚人他们大智若愚,愚而不昧,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他们的舞台。”
这应该也是创办人李取中的心声,放着挣钱分红的企业不做却来做这样一本社会企业性质的杂志,在创办之初顶着众人的反对,支撑他的应该就是这“愚人精神”了吧。原来还有这样一群“愚人”,原来一直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我并不孤独。我想起离职前,有前辈找我谈话,问我追求的是什么,我说:“在初入职场时,往往有前辈告诉我们,一定要快速找准你在项目组、在公司的定位。于是我观察身边的同事,有人媒体关系强,有人极富洞察策略,有人创意十足,有人善于维护客户。找了一圈后,我却发现自己不是那种会在职场快速发展的人,并不适合在一家大公司一直往上走。这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很单一,太多人都崇尚着一年从菜鸟变高手,三年从基层升总监。年纪轻轻做到高管是成功,年纪轻轻创业有为是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难道不是成功了吗?”前辈听后说:“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的东西是和我们不太一样了。”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纯粹和坚持不妥协,我想是很多学过艺术的人都有的特质,这就是愚人精神吧。这是那段钢琴岁月为我刻上的烙印,所以在工作中,我也一直尽量让自己晚一些、再晚一些去考虑那些现实因素。朋友跟我说,你是我认识的人中最不现实的一个。在职场,无论薪水还是职位,我很少去争任何东西,把精力花在如何算计这些上对于我是很痛苦的事。在工作及生活中,除了必要的商务场合和公众演讲外,我的话也极少,这与“能做又要能说”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这也曾让我在工作中吃亏,但我始终不想改变,即使我的上升速度可能不如能言善道者快。我清楚,这不是我的路。我一直是用作品说话的人,好作品会替我说话。我一直专注于所热爱的事物,无论是钢琴、公关还是公益,只想潜心把作品做好。当你把这些做好时,无论是钱,还是职位就会自己来找你。我承认,能挣很多钱是很厉害的事,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也是很厉害的事,但我为之不断努力的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以此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