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两天后(3月23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第四分科会上,田中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我对中国大陆,不断使用的表达是“到底添了巨大的麻烦”。不仅在公共场合如此,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亦如此。添了麻烦,是一个事实。日中要实现邦交正常化,首先要向对方表示发自内心的道歉:添了太大的麻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作为邦交正常化大前提的、诚心诚意道歉的心情,都不会改变。……须超越恩怨,从新的视野、立场和角度出发来谋划日中邦交正常化。对那些“向后看”的东西,要画一个明确的句号,然后作为新的起点……这是我对中国问题的一个信念。
应该说,这里的“添麻烦”,虽然听上去似乎不及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程度,但作为一种反省的表达,在日文语境中也许并不轻。
不仅田中,从后于1978年与中方达成《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前首相福田赳夫,到接见初访日本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的昭和天皇,也都曾有过类似“添麻烦”(迷惑)式的表述。可见,“添麻烦”确乎是一种“准公式”的道歉表述,且规格并不很低,至少应该不是中国人所理解的那么低。
日文中的“麻烦”,写作“迷惑”(meiwaku),而后者的语源在中国。此段公案的后半段,毛泽东曾向田中赠书,暗示“迷惑”的出处与文脉—此乃后话。矢吹晋曾对“迷惑”一词在日文中语义学上的变化做过一番深入的研究,指出其在中日文语境下的不同含义。他认为,中文的“迷惑”,自《楚辞》和《魏志倭人传》时代以来,基本没有变化。现代汉语中,至今仍在与《楚辞》差不多的语境下使用这个词。而在日文中,截至镰仓时代前期,该词仍与汉语同义。从镰仓时代末期起,“迷惑”一词开始呈现出某种语义上的转化,并在现代日语中定形,成为所谓“日本语之中的汉语”,即以日文特有的汉语训读来发音,与作为语源的中文古典有关联,但原有语义已被部分颠覆(转化),成了以汉语表示的日语词。诸如此类的词,在日文中屡见不鲜。除了“迷惑”外,还有“得意”、“勉强”、“合同”、“敷衍”、“地道”等,不一而足。
就“迷惑”而言,权威的日文词典《广辞苑》(第五版)的解释,主要有三个意思:1.因不知如何做而犹豫不决;2. 感到为难痛苦,苦于某件事;3. 被他人置于某种困境,感到难办。而笔者手头的日文词典《三省堂古语词典》的解释,则有两层意思:1. 因不知如何做而困惑,迷失张皇,惊慌失措;2. 为难。上述两种词典的权威解释,与田中话语中的“迷惑”的语境像又不像,似是而非,但肯定不是像“添麻烦”那样简单的意思。日文古语中,还有诸如“迷惑千万”、“迷惑至极”等用法,可以说都是作为古汉语的“迷惑”,经中世以来的武士文化“发酵”、转义后,又重新作为日语沉淀的结果。矢吹晋甚至认为,那种“包含了‘万感之念’的‘迷惑’的用法(在今天)已经死亡”。而日本既如此,遑论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田中一句“迷惑”发言,令中方困惑不已,便可想而知了。
不过,客观地说,这种从历史文化到语义学上的学术探究,虽然是汉学家矢吹教授的强项,但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包括职业外交官桥本恕。桥本不谙中文,却被田中委以重任,作为邦交正常化谈判具体方案的策定者和田中讲话稿的“枪手”,虽然是“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但他反复“考虑”、“推敲”的,笃定只能是日文原文,而不是如何译成中文的问题。可他在1992年9月接受NHK采访时,面对记者“是否误译”的提问,却一边坚决否认“误译说”,同时仍一味强调原文措辞的初衷。说白了,两者完全想两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