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话说传播(6)

重新理解媒介:揭开传播、社会网络与群体秩序之谜 作者:醒客


人类早期直接的沟通意味着发言人、听众、说的话,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你跟朋友说“明天中午午餐吃什么”的时候,你们肯定在隔着不远的地方,而且这句话如果脱离开你们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也不再有意义,说话的内容是跟说话的双方紧紧相关的。没有人就没有说话的主角,也没有听话的主角,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话”独立于说话的人之外。

随着人类语言能力和技术的进步,有了可以记录说话内容的工具,机械时代的印刷文字、符号图像,电力时代的录音、录像,说过的话、写过的字可以脱离于人而存在。比如一本书、一段录像。交流的内容不再需要与具体的人绑定在一起,发言人、听众、说的话可以相对独立存在。

怎么认识交流内容与某些具体的人无关呢,下面列举几种具体情况:

第一种,与具体听众无关。比如演讲,老师在讲台上通过麦克风说话,通常并不因为下面多一个学生或少一个学生而有什么异样,这个课不是讲给某一个具体学生的,相比之下,老师单独辅导某个具体学生则是沟通。

第二种,与具体发言人无关。比如通知,学校贴在布告栏里的通知,与通知的许多对象都有关系,但具体是校长来发布还是教导主任来发布,则没什么区别。

第三种,与具体听众和具体发言人都无关。比如教材。

借助人造媒介,传播并不需要各传播要素紧密相连,说话的人、听话的人、说的话可以相对分离,交流的紧密性被打破之后,能够创造出比早期沟通更高的传播效率:老师站在讲台上能够同时给许多而不是一个学生授课,通知栏可以在校长或者教导主任生病或者繁忙时由其他人代行发布,教材能够让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和学生受益。我们把沟通要素之间紧密性被打破的情况叫作传播解耦。

传播要素互相分离,问题来了,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输,与听众无关的演讲还是传播吗?依然是传播,演讲与听众无关,准确地说只是与“具体听众”无关,多一个听众少一个听众对演讲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台下空无一人呢?如果教科书再也没有一名学生学呢?说到底传播要素分离后,传播依然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封闭的循环,只不过,闭环不再要求一次成型,即便有非闭环的情况出现——出版一本书但一本没有卖出去,但这不是出发点,没有人在计划出书时是按照一本卖不出去计划的。

有人会说,这几种解耦不就是广播吗?非常对,我们探讨一下解耦和广播的关系。

演讲是听众解耦的结果,演讲强调演讲的人和演讲的内容,忽略了具体听众,演讲是小范围的广播,只有演讲人(中心人)一个人讲话,其余的人只是听众,对听众进行解耦带来了传播上的灵活性,因为演讲跟具体听众无关而与群体有关,因此演讲的内容只需要切合听众群就可以。演讲者是由内容决定的,听众群需要的内容,决定了对演讲者的要求。起到解耦作用的媒介是麦克风,麦克风和扬声器构成声音放大器,此时,听讲的学生不具备跟老师对等的说话方式,他说的也不能让在场的人都听到,演讲便做到了对学生解耦。教室里的人都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麦克风对学生的解耦并不彻底,距离近的学生还是可以互相听到说话,教室是近距离的广场和远距离的演讲混杂结果,如果是在一间小教室,演讲就变回了广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