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通往奴役之路》(2)

哈耶克传 作者:(美)艾伦·艾伯斯坦


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凯恩斯只被提到了两次,一次在注释中,一次则在正文中。哈耶克提到,凯恩斯本人批评“一战”期间德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做法。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攻击的目标不是凯恩斯。他在该书1976 年版的前言中专门做了澄清:“这几十年间,术语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个原因,我在本书讨论的东西可能被人误解。当时我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准确含义是指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及使之得以实现、并成为必不可少的中央经济计划。”这本书所驳斥的也不是威廉·贝弗里奇或他于1942 年发表的《社会保障与相关服务报告》。《通往奴役之路》既没有提及贝弗里奇,也没有提及这份报告。

1944 年3 月10 日,《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立刻引发轰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它来得恰到好处。不管人们是否同意书中的观点,它都拨动了人们心里的那根弦:经典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是不是战后英国的发展方向?

英国自由主义领导人威廉·哈尔科特爵士曾在1884 年说过一句名言:“我们如今都是社会主义者。”哈耶克则写道:“如果说,今天说‘我们如今都是社会主义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时髦了,这可能完全是因为,这个事实已然太明显了。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不会有谁质疑这一点。大多数人不过是出于其特殊的阶级或集团利益考虑,而努力地引导其发展方向。”人们尤其是学院知识分子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发展的下一阶段,不管从伦理上还是从经验上说,都是这样。

这本书写于1940~1943 年,“大部分写于1941 年和1942 年”。关于书名,哈耶克曾说:“灵感来自托克维尔,他谈过通往奴役(servitude)之路,我本想直接使用它,但觉得听起来不好听。于是,我把‘servitude’ 换成了现在的‘serfdom’,纯粹是从发音的角度考虑。”导言和前两三章也特别讲究文字风格,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反复进行修改”,“整本书花了他好几年时间”。他觉得,开头那几章是他写过的“最好的东西”。

哈耶克多次引用卡尔·曼海姆的《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Man and Society in an Age of Reconstruction,1940 年),作为他所反对的哲学的典型,因此,我们有必要稍微停顿一下,探讨一下曼海姆这本书,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时代趋势。曼海姆是德国著名社会主义思想家,纳粹崛起、掌权之后被迫流亡到英国。曼海姆相信,“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形式的计划乃是不可避免的”;“计划就是把历史形成的社会,重新构造为人类由某一中心位置越来越完美地调控的整体。社会过程不再仅仅是冲突和竞争的产物。如果认识不到这种趋势,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越来越明显的是,享受收入和利息跟支配资本的权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未来有可能发展到这种局面:通过合理的税收和强制性慈善,可能剥夺有些人随心所欲地使用资本的权利,通过信用控制由中央指挥资本的配置……将取消资本家控制资本的一些职能”。在弗里德曼弄清货币是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哈耶克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之前,在“二战”后的大繁荣时期,人们尚不知道,大萧条并不是资本家的错误,不是资本主义内在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结果,而当时的人们却相信,需要进行制度变革。哈耶克也引用了当时很流行的沃丁顿的著作,这位作者向往的是“中央集权的、权威主义的(经济),也就是说,各大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应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深思熟虑的计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