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女性频道的工作一干就是五年。大学毕业后住进电台的宾馆,每天都在同一栋楼里吃喝拉撒上班下班,来来去去地主持三档节目。
冬天的哈尔滨,冷得透彻豪爽,空气被洗刷得干净透明,天空也一片苍蓝。我裹着厚重的外套,沿着汉水路一路朝前。大多数时候漫无目的,偶尔一时兴起也会赶车前往淘碟圣地。
电影以及音乐逐渐从我的工作状态中剥落出来演变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热衷于逛唱片店,收集各类冷僻的音乐,或者拿着拥有录音功能的手机捕捉各种意料之外的声音。将单田芳的评书存入mp3中,《隋唐演义》《水浒传》《新英雄儿女》,我喜欢这位老先生的腔调。从2002年开始,我便尝试着脱口秀的风格,在节目里模仿他的声音,自问拿捏得不错,却依旧差点老先生的风骨。
我关注新闻,却不爱看报纸,在餐厅吃饭,会偷听别桌人的讲话,听他们说些生活八卦跟时事讨论。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可以听到一些令人意外的角度与观点,并且非常具有画面感。在主持节目时,我开始将一些生活化的新闻融入进去,加入一些情景演绎,互动交流,收到不错的效果。
台里的风水养贤良,我接到的不同类型的广播节目也越来越多,从音乐、新闻、娱乐到策划各种栏目及活动,几乎都放开手让我干。
女性频道的总监张新姐,那个引导我进台里的前辈,教导新人也颇有一套。一直以来,我都对直播有些压力,那段时间的噩梦总跟播音间有关系,梦见迟到,梦见开播前十秒突然说不出话来。这真是要命的心理暗示,一到直播前,我便缩手缩脚,诚惶诚恐,每到这时,张新姐便一脚踢过来:“干吗,这么大的小伙子了,脸皮给我厚起来。”这一脚,让我如同元神归位,立马恢复到正常状态。在冻得骨头咔咔作响的隆冬里,最爽快的事便是伙同台里的一帮哥们去哈尔滨的果戈里大街吃烤串。以于洋为首,三到六个不等的同事,没有车,各自骑着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浩浩荡荡地冲向烤串店。
围在有暖气的店里,看着外面的冰凉雪色,就着撒满辣椒大蒜孜然的肉串,喝下一大桶冰啤,再扯上一个晚上的犊子,最后搭着肩膀,推着单车,在深夜路灯的指引下,朝家的方向走去。
生活逐渐轻松,一切步入普通的日常轨道。我偶尔会想起从前那些时光,披星戴月地起床小解,在清晨的阴沟边漱口,等腰三角形的家,养猪场的猪仔们,兜里永远一把捏皱了的小票……那些上个世纪的岁月,如同“刻舟求剑”的成语一般,你做好了记号,但却永远无法回到当初的状态,这一切,仿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过尽千帆,望望回头的路,却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好在,只是“物是”并没有“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