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劳碌奔波了大半辈子、辗转流离于各地的刘备终于修成正果,正式在蜀地称帝,沿用汉朝国号,建元章武。刘备称帝之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兴起大军攻打东吴,给二弟关羽报仇雪恨。对刘备的这个决定,丞相诸葛亮、将军赵云,以及很多文臣武将都不赞同。但是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顾不得这么多,执意要进攻东吴。不久另有一个坏消息传来,三弟张飞因为虐待部下,也被人砍了脑袋,杀他的两个人也归降了东吴。这样一来,刘备攻打孙权的念头就更加坚决了。
眼看刘备要举全国之力来攻,孙权先是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无奈只好应战。那么,这场战事的结果如何?魏国这时候又在做什么?
明白大臣糊涂帝
眼看刘备跟孙权要大打出手,魏文帝曹丕就跟大臣们一起讨论:他们到底会不会打起来?如果要打会打成什么规模?我们是不是应该乘机干点什么?
孙、曹、刘三方关系复杂,往往一件事能牵扯到三方,更何况这次是刚当上皇帝的刘备要御驾亲征。魏国的大臣们一开始都认为刘备不会真打孙权,就是诈唬,忽悠忽悠,因为蜀乃小国,名将只有一个关羽,现在关羽阵亡,蜀汉正处在担忧恐惧之中,不可能出兵攻打东吴。
只有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然地界狭窄,国力疲弱,但是刘备企图依靠武威巩固自己的地位,势必要出兵。正因为弱,他才要出兵显示一下自己的强大。刘备这是要秀秀肌肉。况且对关羽,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情谊上却如同手足;关羽被杀,如果刘备不出兵给他报仇,这也不符合道义。”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晔的看法是正确的,他把刘、关,还有蜀、吴两国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透彻。很快,刘备攻打吴国,孙权求和不成准备应战。
孙权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要抵抗刘备,另一方面得防着曹魏在背后偷袭。于是,孙权就决定向曹魏称臣,求得援助。公元221年,孙权派使者向魏国称臣,奏章言辞谦卑,并且把俘获的魏将于禁等人送还。
曹魏的大臣看到孙权称臣,纷纷向魏文帝表示祝贺,唯独刘晔说:“没什么可贺的,孙权无故向我曹魏称臣投降,一定是他的内部发生了危机。刘备出动大军讨伐他,他外有强敌,部属心里不安,又怕我们魏国乘机进攻,所以献上土地请求投降。一来可以防止我们进兵,二来借助我们的援助加强他自己的地位,迷惑刘备。如今天下三分,我们占有全国土地的十分之八,吴、蜀各自仅保有一州之地,凭恃险要,依托长江大湖,他们有急难的时候相互援助,这样才对小国有利。而咱们此时应该大举进兵,直接渡江袭击孙权。蜀汉从西边进攻,我们从北边偷袭,不出十天,吴国必亡。吴国一亡,蜀汉可就势单力孤了。即使我们把吴国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蜀汉,蜀汉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更何况蜀汉只能得到吴国的边远之地,我们却可以得到吴国的本土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