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位和商铺众多,仿佛云彩一般,
他们带来亚麻织物和桑树皮做的纸,
或是向前驱赶着母鸡和乳猪。
条条道路上,遍布着刷子和簸箕——
各种家什不可胜数,简直难以用纸记录。
一位老者管理着这场繁忙的交易,
每个人都对他的一言一行心怀敬畏。
他谨慎小心地比较,
对交易物品一一检查,
在他的手中慢慢翻转。
当然,城市的市场更为广阔,吸引了半个大陆的商贩。西南亚商人将位于泉州的港口与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群岛、印度洋群岛连接起来,然后从这些地方向中国所有城镇输送进口商品。为了支付其费用,家庭作坊生产出丝绸、瓷器、漆器和纸张,其中最成功的那些作坊进一步升级成工厂。甚至在村庄都可以购买到书籍这一类原本近乎奢侈的物品。到了公元11世纪40年代,雕版印刷生产出数百万册相对廉价的书籍,这些书籍随后大量发行,甚至进入平民百姓手中。当时中国的文化水平可与1 000年前的罗马相抗衡。
然而,最重大的改变是在纺织和煤炭行业,准确地说是在那些推动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活动领域。11世纪的纺织者发明了脚踏缫丝机,1313年,学者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描述了一种大型纺纱机,可以用畜力或水力带动。王祯批注说:“这种机器成本比它所代替的女工成本要便宜得多,可以应用于中国北方生产麻布的大部分地区。”王祯将他的技术记录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借以抒发他的震惊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