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不能做“甩手掌柜”
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有较高的学业成就、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风生水起的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一居之所而奔波,为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奔波。尤其在城市,越来越多的父母一方面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另一方面似乎很难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孩子讲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
陪伴孩子是一种教育原则,内在里大有讲究。就像有人所说的,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只有通过学习、观察、思考、调整,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共享童年的美好。在童年的田园里,我们注定是匆匆过客,但这不妨碍从此刻开始,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童年的守护者。
1.敏感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我的同事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孩子不到两岁时,因为夫妻二人工作都比较忙,就把孩子安排上了全托,每周五接一次,有时候太忙就半个月再去接。一开始,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等到孩子上了初中后,渐渐感觉孩子和自己不亲,总感觉有一条看不见的感情裂隙横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孩子不太听话,动辄吵架,难以管教,沉迷网络,这时他们才后悔当初没有与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这不是个例。有科学研究指出,孩子从出生到3岁之前,是与他人建立依赖、信任和感情的敏感期。此时与之相伴时间最长的人,会天然地赢得孩子的亲近与依赖,而这种感情会长时间地延续下去,成为相互作用的“有力武器”。这有点像家禽中的鸭子。小鸭子刚出生时,它往往把第一眼看到的小动物认为是自己的妈妈。
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不同,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将养育孩子的责任交由祖辈、保姆或托管机构来承担,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被父母移交给了第三方。研究发现,隔代抚养和保姆照看存在诸多弊端,老人和保姆通常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限制,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儿童独立性、自信心、社会能力等发展滞后。此外,许多父母宁可花高昂的学费把孩子送到一些早教机构,也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交流。结果,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对来说,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童年更快乐。在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快提高动手做事的能力。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高的情商、更好的交际能力、更强的是非观念,也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而这些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极为重要。可以想见,如果有父母始终在身边,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奥利弗和电影《雨果》里以巴黎火车站为家的雨果,都将有别样的童年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