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速朽的只是伪青春(1)

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作者:宋涵


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写实的片子。中国大陆的大多数“80后”“90后”,说起青春来,也就大学那几年的青春正宗一点。大学之前,12年教育只为了一个目的:高考。不能心有旁骛,不能谈恋爱,明明看到喜欢的男生/女生心里小鹿乱撞,也要硬生生地把情愫压下去,转移到厚厚的高考真题卷子里;老师整齐划一地说“青涩的果子是不能吃的”,多年来连修辞也不改一下。

大学过后,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从大四那年开始,残酷的就业压力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家再也无心在宿舍里煮个方便面、谈场无目的的恋爱、在草地上拨拉吉他、读点柏拉图哲学了。我们的国情是,房子很快就成为后大学时代的主题。微博上流传的一段话并不假:“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不得不为了房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如果青春指的是一段生理年龄上的时光,那每个人都有。但如果指的是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尝试、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敢于反叛的心态,我想我们很多人未必真的拥有青春。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的生活轨迹是“未大先衰”、“未老先衰”。为了高考,我们可以压抑爱好、全盘接受标准答案;为了赚更多钱,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最痛恨的人。而这些,都很有可能是我们在15~25岁时做的事——在我们拥有最年轻的身体的时候。

青年节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节日,我们对青年的定义是“14~28岁”,而联合国将“青年”的年龄界定延至了45岁。从世界人均寿命走向80岁的趋势来看,联合国的定义无疑是更为合理的。

整体观察起来,中国人对年龄,特别是女性年龄的看法,还具有一种动物性的狭隘,仿佛还停留在过了30岁就要挂掉的原始人时代。我们在年龄上的相互胁迫和自我胁迫简直就是一种“集体犯罪”。

最可怕的一种是全社会对女人的胁迫。中国男人择偶,看女人第一就是要年轻。有人发现美国人娶的中国太太多数不漂亮而且年纪偏大——40岁的中国女人在国内根本不受待见,但出了国,境遇就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征婚网站上,男人几乎一律要25岁以下的女人,而西方男人对于年纪基本不设限。西方男人并不是不知道20岁的女孩更能促进荷尔蒙的分泌,但他们对女人的欣赏超越了完全动物性的原始冲动。比起年龄来,他们更想知道一个女人爱玩什么运动,爱听什么音乐,爱读什么书籍,有过哪些生活经历,是否和自己有共同语言。

在社会观念上,连中国妇联都将28岁定义为“剩女 ”的门槛,可见女人们生活在多么危险的环境里。“女人30豆腐渣”的恐吓还无处不在,导致女人在年龄上强烈不自信。相比之下,法国女人的青春可以绵延到五六十岁,在我们这儿是老祖母级别的人,仍然可以穿得优雅美丽,谈一场浪漫的恋爱,享受男人的欣赏和赞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